2017-06-01

北大保安“逆袭”走红网络 解读“学霸”背后的真实人生

编辑:王艺
导 语

北京大学保安“成群逆袭”近来广受关注。有报道称,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甚至考上研究生之后当上大学老师。

W020170526377498730250.png

  浙江在线6月1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王艺)北京大学保安“成群逆袭”近来广受关注。有报道称,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甚至考上研究生之后当上大学老师。

  2007年夏天,为心中念念不忘的“北大梦”所牵引,湖北广水人甘相伟在大专毕业后,辗转两年,终于来到未名湖畔。偶然发现北大有保安学习的传统,对于一些刻苦求学的保安,队里也会尽量安排到适合学习的坐岗和夜班。

  甘相伟动心了,他立即辞掉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工作,第二天就到北大当起了保安。一年后,通过成人高考如愿考上北大中文系,一边站岗,一边听课,直至2012年毕业之际,将自己的经历写成《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并请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写序。

  正是看了北大保安考学的新闻,不少大专、本科毕业生慕名来到北大当保安。来了后他们发现与想象中不同,真正称得上逆袭、从低学历靠自学考上大学的保安是“极少数”。

  出身农村 只有读书一条路

  2015年初,在一所二本院校就读的刘政面临毕业难题,他不喜欢所学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若从事这行,天天要下车间,“蹭一身油”,这不是他想要的未来。于是来到向往已久的北大,一边当保安,一边备考北大法硕。考了两年,没考上。

  他常值夜班,以便有更多时间学习。夜里睡一会儿,早上交班后就去自习,两年来,几乎每天学习6-8小时。他觉得自己考不上,是用功没到家。北大有什么活动讲座,常常受不住诱惑,想去看看。

  但跟北大学生一块玩,他会有心理负担,总感觉低人半头;旁听喜欢的国学课,不敢去找教授交流,觉得自己没有资格。

641.jpg

位于北京资源燕园宾馆地下车库的保安宿舍。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彤 图

  无权进入图书馆,饭卡要扣15%的服务费,这些“把人区分开来”的限制,时刻提醒刘政,自己是保安,是外人。他笑说自己可能太偏激了,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打开心结。

  刘政生于河北衡水的农村,家里条件不好,自卑贯穿了他整个成长过程。学校一句“知识改变命运”,深刻地影响着他。

  他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习是条捷径”。他想通过考上北大,把自卑抛出去,把自尊心拾回来,“让自己能够站起来走路”。

  对他而言,最理想的人生状态,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顺便把钱赚了”。他也相信,考上北大,顶着北大研究生的光环走出去,道路会很广阔,人生将全然不同。

  人各有志 是否学成全看个人

  在北大保安大队,有刘政这样为了考研的本科生,也有纯粹来工作达一年的本科生;有老许这样发奋考学的初中毕业生,也有在老许刺激下发奋考学的高中毕业生;有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夏颖涛,也有来到之后才有了考学想法的余加乐;有痴迷哲学无法自拔被劝退的学痴,也有专本连读一个月背三本书的学霸;有想学好英语的石家庄少年,也有毕业后直接进保卫部工作的北大学生。

  但更多的是杨晨这样的人:初高中毕业,无过硬技能,对读书没兴趣,更爱玩游戏、看电视、打球和逛街,对未来感到迷茫,做保安只是暂时的过渡,随时可能离开,去送快递或者外卖。

u=3362496208,2617309289&fm=11&gp=0.jpg

  工作枯燥是其次,关键是工资不高,无五险一金,底薪2600元,加上加班费、执勤费和奖金,只有三千多,过年值班也是一倍时薪,“8.97元一小时”。杨晨不想做太久,最多干满一年。

  杨晨同班一个同事则自认为“懒”而不愿学习,他观察到,在保安大队,学习的人只是占一部分,“有学习的,也有不学的,很正常,学习看个人,不管哪里都有学的。”

  杨晨也不爱学习,爱玩,他宿舍8个人,也没一个在学习。身边有几个同事报了自考和网络教育,但他没有任何考学的想法,觉得什么也学不到,拿到大专文凭,工作一样不好找。

  听说网络教育只要交22800元保过,成人高考试题答案七八千可买到,还可以请人替考,他觉得“有这个钱,不如去学个真技术”。他考了驾照,打算辞职后去开车。

  【延伸阅读】有"逆袭"才是健康生态

  不仅是在大学,在整个社会上,都有着一群不甘命运安排的人。他们起点可能不高,他们出身可能卑微,但他们依然有着一颗上进的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出彩。而且,这种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可能不仅仅是对金钱的追逐,比如很多人有着“诗和远方”,不愿意把生活庸俗化,把未来功利化。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态,让更多人拥有梦想,让更多人实现梦想。而这,远远不是大学的事,也不应该只发生在保安身上。

  “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的出现,曾给歌坛带来了别样的风景。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单从演唱技巧上讲,他们未必有多高,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种不甘平庸、奋力向前的姿态,或者说人们从他们的歌声中听出了这样的姿态。

  这也启示我们,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多么的重要。

  (综合澎湃新闻、羊城晚报、中国青年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