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启动对该国能源基本计划的修改工作,对于将未来核电站的新建和更新换代的必要性写入新计划进行讨论。
浙江在线6月1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吴盈秋)据日本媒体报道,关于日本茨城县大洗町的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设施的核辐射事故,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12日举行记者会称,在该研究所内住院的5名工作人员,自7日入院以来,每人肺部进行了三四次放射性物质检测,均未测出钚。
然而,5人中的部分人员肺部却检测出了放射性物质镅。研究所认为,钚仍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工作人员体内。因为镅是由钚衰变形成。
该研究所的上级组织,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执行董事明石真言在记者会上表示:“(部分工作人员)可能遭受了体内辐射,但我们认为这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已经5天的放射性物质促排药剂投放,5名工作人员的治疗已结束首个疗程。研究所将继续调查5人的尿等中所含放射性物质,评估体内辐射程度。据悉,预计评估将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肺部未检测出放射性物质的人可提前出院。
没有定期检查导致核泄漏
据了解,大洗研发中心核辐射事故发生当时,工作人员正在对研究中心内用于保存试验用核燃料物质的容器进行检查。容器中的内袋在工作人员打开容器时突然发生破裂,导致含有钚等放射性物质的粉末从容器中飞散出来。
另据其他日媒报道,事故发生后,为确保飞散出的放射性物质粉末不泄漏到当前房间以外,大洗研发中心进行了紧急处理,致使5名工作人员在放射性污染环境内等待了3个小时。
那么,此次核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据报道,核燃料通常被装在一个聚乙烯制的容器中,外面再套2层塑胶袋以防止放射物飞散出来。之后,将容器整个装入另外一个不锈钢制的容器中,外盖用6根螺栓进行固定。
此次放射物泄露是因聚乙烯制容器外的2层塑胶袋破裂导致,操作员称,当时打开容器盖时感受到较强的风压,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粉末借着强大风压飞散到房间的各个角落。
据悉,该机构并没有对核燃料的定期盘点机制,此次检查是应原子能规制厅的要求而进行的。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表示,此次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容器自1991年起就被存放在保管库房内,大洗研究中心在过去26年之中从未检查或确认过内部情况,也没有留下任何管理记录。
关于容器为什么会发生破裂,专家认为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放射物会产生α衰变,放出氦原子核,氦原子核与空气中其他物质的电子结合,会产生氦气。26年未曾打开,容器内可能已经积攒了大量氦气,因压力过高导致塑胶袋在打开前已经发生破裂。
延伸阅读:
日本拟修订能源计划 坚持降低对核电站依赖度
据日媒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启动对该国能源基本计划的修改工作,对于将未来核电站的新建和更新换代的必要性写入新计划进行讨论。
报道称,新计划将在坚持降低对核电站依赖度方针的同时,从长期确保技术和人才的角度出发,呼吁保有最低限度核电站的必要性。但是,核电站重启运行仍未取得进展,舆论态度依然十分慎重,因此新建核电站的阻碍很大。
据悉,日本经济产业省将于月内召开专家会议。之后在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经济产业相的咨询机构)正式讨论,并制定草案。力争2017年度内在内阁会议上通过。
(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