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6

美共和党党鞭遭枪击震惊华盛顿 再度凸显美国“极化政治”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6月14日正好是特朗普71岁的生日。在他就任总统后过的这第一个生日,他不仅增加了去医院探望受伤同事的行程,更要接下处理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这个已经开始流血的严峻课题。

  浙江在线6月16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当地时间14日清晨,正在参加棒球赛训练的美国众议院多数党(共和党)党鞭斯卡利斯在弗吉尼亚州一棒球场二垒位置遭枪击,臀部中弹的他用军人的匍匐姿势爬出场外、留下一条长长血迹的画面震惊了华盛顿。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天在棒球场连开数十枪、打伤包括斯卡利斯在内共5人的枪手霍奇金森不是恐怖组织成员,而是一名激烈的反特朗普政策人士,他最可能的作案动机是要求全民医保和对富人征收重税。

  据美国媒体报道,被警察开枪击中送医后不治的枪手霍奇金森现年66岁,经营着一家房屋检修的小公司,来自伊利诺伊州百利维尔,近两个月一直住在弗吉尼亚。

20170615143719305.jpg

枪击案现场

  华盛顿朝野舆论呼吁团结

  美国媒体引用匿名警方消息源称,这起枪击案是精心策划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对枪击事件感到“深切悲伤”。目前警方仍在调查案件,尚不清楚其犯案动机。

  据公开资料显示,霍奇金森是民主党参议员、前总统参选人桑德斯的狂热粉丝,强烈支持对富人征税和全民医保,反对收入差距过大。他的脸书头像就是桑德斯,还曾在其竞选总统的团队中充当志愿者。霍奇金森痛恨保守派和特朗普,他本人参加了“终止共和党”等几个反共和党的组织。就在上星期,他还在脸书上呼吁弹劾总统特朗普,“特朗普是有罪的,他应该被投入监狱。”

  对于这起枪击案的发生,桑德斯在联邦参议院发表谈话,强烈谴责暴力,他说:“在我们的社会,任何形式的暴力是无法接受的,我强烈来谴责这一行动。真正的改变只能透过非暴力的方式,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是有违美利坚所坚守的价值。”

  枪击案之后,大批民众不分政治阵营,纷纷祝福斯卡利斯尽快康复。特朗普在枪击案发生后取消了原定活动安排,并在白宫发表谈话说。他说,“我们或许各有差异,但我们在这样的时候都做得很好,记住在我们首都服务的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国家高于一切。”

20170615141056139.jpg

桑德斯谴责暴力

  枪击案引美媒集体反思

  棒球场枪击案同时也引发了美国媒体的集体反思。《今日美国》报14日称,皮尤研究中心去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派偏见和政治仇恨在美国急剧上升。

  《芝加哥论坛报》14日称,7个月前,美国人的愤怒情绪已经从左翼开始,对特朗普感到厌恶的大部分媒体,都是这种情绪的回音室。而新闻工作者追求点击率、社交媒体的点赞和转发,结果越偏激越片面的言论越受欢迎。

  “弗吉尼亚枪击与美国慢慢蔓延的国家病”,《时代》周刊网站14日发表评论说,如今两党间的分歧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暴力,表达方式从正常的转为非理性的,政治激情转化为危险的犯罪,霍奇金森事件只是这种“国家病”在蔓延的又一个体现。报道同时称,霍奇金森的攻击是失败的,因为这次攻击让美国两党暂时团结了。

  《纽约时报》14日发表评论说,这是一次对棒球赛的攻击,也是对国会议员的攻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比赛双方在国会大楼中互相对抗,但当他们进入这个年度赛事时,他们是尊重游戏规则的,他们可以进行健康的竞争。“但这些至少表明,两党仍然可以放弃意见对立和分歧……希望今天的悲剧能够提醒和团结美国,而不是分裂美国。”

e36504aaf1a5f3a75bc639721909c5ea.jpg

枪击案现场

  专家:美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分裂

  “不喜欢就动刀动枪,这是典型的矛盾激化的反映”,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表示,现在美国国内的确进入了一种内斗加剧的状况,各种矛盾都涌现出来:种族矛盾,阶级矛盾,左派与右派的矛盾,建制反建制之间的矛盾,现在还增加了支持特朗普和反对特朗普的矛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付随鑫认为,这起枪击案带有明显的政治动机,折射出美国政治斗争越来越激烈。“政治斗争甚至造成美国民众出现分裂,一些共和党和民主党支持者互不理睬,甚至互相敌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孙成昊同时认为,美国各界在谴责凶手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国内政治严重分裂的问题。特朗普政府目前困难重重,推进医改、税改不力,深受“通俄门”困扰,斯卡利斯遭枪击事件进一步暴露美国政治生态持续恶化。

  [延伸阅读]

  美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针对国会议员的枪击事件。2011年1月8日,众议员嘉贝丽·吉佛斯在亚利桑那州的一家超市停车场举行见面会时,和另外18人一起遭到枪击。这起事件导致包括联邦地区法院首席法官罗尔、吉佛斯的随从以及一名年仅9岁的女孩等在内的六人丧生。

  (综合新华社 环球时报 中国日报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