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7

高校人才东南飞 相关部门:反对以不正当手段抢挖人才

编辑:汪江军
导 语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5adb91ab07a398a5c3ac880efb6e8ccc.png

  浙江在线7月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汪江军)价格决定流向,当一个地方给出的价码更高,商品就越集中往这一方向流动。在人才竞争中,这一准则同样也适用。

  但人才终究不是商品,人才是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失去人才的支撑,轻则发展受挫,重则一蹶不振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多年来,中西部和东北高校的人才,由于待遇、科研经费、环境等差异,持续“孔雀东南飞”,流向东南部沿海高校。情况严重的兰州大学,甚至流传一句戏言:这些年兰大外流的老师,都能在外地再建一座兰大。

  面对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以及中西部、东北部高校所处的弱势。近日,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座谈会,要求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会议强调,要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和引进人才,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

46e0211781c74b61b6f2a82da0949354.png

身处西部的名校兰州大学历来是东南高校挖人才的重点目标区域之一

  中西部和东北高校成人才被挖“重灾区”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甚至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而此前,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教育部长发出这一疾呼的背后,是我国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高校聚集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前10所高校拥有的人才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达40%至45%,而前10名高校中没有一所西部高校。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拉启抢人大幕,历数各地高校人才引进计划,“挖”人才的决心可谓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资金实力雄厚的东部理工类高校”为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轮的“挖人大战”和“双一流”的“速成法”,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

  以兰州大学为例,兰州大学前党委书记王寒松曾非常痛心地叙述当年学校被“挖”人的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其他高校的人来到我们学校,住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宾馆里,点名要‘挖’我们的人,给我们带来了很严重的人才流失后果。”

  据了解,在那段时间里,兰州大学每年会失去十几、甚至几十名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师。

f73038e8cb9f2c2f5b1ffb13c94622c0.JPG

  高校、学科评价考核有待改进

  人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主管部门教育部、中组部出手了,明确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和引进人才,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

  相关评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育行政化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双一流”大学的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参考标准是一个学校或学科中拥有多少头衔显赫的学者。所以,一旦西部高校中涌现出“千人学者”或“长江学者”,自然会被财大气粗的东部高校挖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归根结底,不改变以所谓头衔而非实际教研教学水平评判高校学者的现实,要让东部高校“高抬贵手”是不现实的。

  评论还认为,人才并非不可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正有赖于各个层次、众多专业、不同区域之间人才顺畅流动形成的爆发力,这种自由流动是对此前僵化、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拨。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脱颖而出,释放出蓬勃的活力与创造力。但凡事物极必反,一旦合理有序的流动被个别高校、个别教授利用,而相关管理部门又缺位、失察,原本正常的现象也会出现扭曲。

  高校、学科的评价考核,有必要从长计议、循序渐进,不能只用冰冷的数字、指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并不只针对培养学生,也应该适用于大师的养成、适用于学科建设乃至高校建设。教育家的志业更应该是提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激活人才的内在动力,进而创造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局面。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红网、重庆晨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