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8

中国中小学将要设人工智能课程 未来教育趋势怎么走?

编辑:杨静涛
导 语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要发展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54.jpg

  浙江在线8月28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杨静涛)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客服机器人到写稿机器人,人工智能已经在不少行业领域内展现了其潜在的用武之处,未来更多的行业都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升级与变革。人工智能相关教育也逐步成为了未来教育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阵地。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要发展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在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曾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M0014F4CggSDVmiivCATerFAABtb44prWg119.jpg

  《规划》还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

  事实上,高校早已开始探索如何培养与智能时代匹配的人才。2004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首次招收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全国已有37所大学开展了智能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2016年北京联合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机器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随后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也相继成立机器人学院或人工智能学院。

  《规划》还提出,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全面的智能教育不可忽视。通过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式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以期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另外,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等,也是整个智能教育发展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对世界造成的改变。”在最近天津大学举办的“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班”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李德毅说道。这种改变必然要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的方式。与此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智能学科的人才培养,已经由下而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李德毅认为,“现在的迫切任务是明确一级学科的位置,厘清课程体系,避免高开低走、碎片化和简单化。”

  【延伸阅读】你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抢吗? 这些职业首先受到冲击

u=2562777326,535579386&fm=11&gp=0.jpg

  重复性、简单性、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劳动者转向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来了,你的工作会被抢吗?

  此前,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无人机将取代价值高达1270亿美元的商业服务和人工劳务工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将使物流行业的成本大大降低。

  根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职业报告》,技术革新的浪潮首先将会波及的是一批符合“五秒钟准则”的劳动者。

  “五秒钟准则”指的是,一项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也就是说,这些职业通常是低技能,可以“熟能生巧”的职业。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司机、保安、客服、家政、会计等职业在未来均存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

  而在实践中,人工智能已经成功帮助劳动者完成了具有重复性的脑力工作。比如,支付宝的智能客服问题解决率已经超过了人工客服。这意味着,职业中可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给机器完成,其中以行政、销售、服务业最为危险。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