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小乡村蟋蟀生意火爆 “经纪人”:这是一个黄金遍地季节

编辑:周舸
导 语

近日,浙江杭州的蟋蟀集市上迎来了今年头批新货,一只蟋蟀的价钱按品相能卖几元至几百上千元人民币不等。

QQ截图20170904153403.png

网络图片

  浙江在线杭州9月4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周舸)近日,浙江杭州的蟋蟀集市上迎来了今年头批新货,一只蟋蟀的价钱按品相能卖几元至几百上千元人民币不等。

  杭州市场上出现的蟋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山东宁阳。这个中原的小县城因为蟋蟀而名声大噪,与之相关的各种产业也在“蟋蟀热”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蟋蟀市场火爆 各地客商云集

  每年的8月份,是宁阳县最热闹的时候,其中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泗店镇。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主干道上人来人往,市场上人流如织,他们交易的不是别的,就是当地有名的蟋蟀。

  这些收购蟋蟀的客商大都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每年8月份,他们都会来到宁阳县泗店镇的蟋蟀交易市场,前来收购蟋蟀。

  业内人士把山东当地的蟋蟀称为“山儿”(连读),北京的蟋蟀称为“伏地儿”。由于北京当地的蟋蟀逐渐减少,这些北京客商都跑到宁阳来收购蟋蟀。

  除了这些市场上的小商小贩,还有一些驻扎在门头房的蟋蟀收购商。他们所收的蟋蟀档次更好,价格也更高。其中一位收购者花12000元收购了一只蟋蟀。

  这些客商收购来的蟋蟀儿大都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各地玩家从客商手里买来蟋蟀,有的用来观赏,有的用来斗蟋。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被称为江北第一虫。宁阳斗蟋以个大、好斗、凶狠而闻名,还曾经被作为贡品进贡。一些被遣散回家的太监知道宁阳蟋蟀好,纷纷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到1987年前后,天津、北京的玩家都来捉蟋蟀儿,这样发展了几年,都知道宁阳的蟋蟀厉害,每年8月份,来这儿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

  国人把玩蟋蟀历经千年

  作为大宅门里的“玩意儿”,有钻研蟋蟀的学者考证,国人把玩蟋蟀的历史已近千年。

  痴迷于蟋蟀的人们相信,因水质和土壤利于其钙化,东经116°30′——117°30′之间的这个狭小区域内出产的蟋蟀,彪悍善战。其中又以泰安市宁阳县和德州市宁津县出产的蟋蟀最负盛名,也因此,历史上宁阳和宁津为王孙贵族进贡了大部分“斗蟋”。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蟋蟀”,是中国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南宋在斗蟋史上是著名的时代;清代时斗蟋蟀活动就越发讲究。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斗蟋蟀被贴上了“旧文化”的标签,曾一度被人们视为非法的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种中国古老的“斗蟋蟀”活动,又被人们重拾起来。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化,民间斗蟋蟀的活动又风生水起。上海已出现上万人参与的蟋蟀市场,天津等一些城市也已建立起了蟋蟀协会,组织斗蟋大赛,大有文化传承、盛况空前之势。

  蟋蟀相关产业生意火爆

  约一分地大小的玉米地上,一大块白色的覆盖网把上空罩了个严实,玉米地周围用塑料布圈了起来。

  据当地人介绍,家人以前在上海学习过人工养殖蟋蟀技术,随着延津蟋蟀市场生意越来越好,就想起了在家中养殖蟋蟀。

  他们选用的办法是把优质的野生蟋蟀进行交配取卵,待孵化到蚂蚁大小时再放入土地中饲养,这样养成的蟋蟀属于“半野生”蟋蟀,叫声好,“容貌”也好。

  现在,这种“半野生”蟋蟀培育已经三年,对外批发价格为50元一只,平时也会有固定的客户来这里购买,今年出售价格最高的一只是2000元。

  蟋蟀吃饭用的指甲大小的“盘子”、喝水用的“吸管”、住的瓦罐“房子”、吃的“大餐”,还有捕捉蟋蟀的网兜、竹筒、手电筒、头灯、雨靴、挎包等,一应俱全。

  一位摊主说,要配齐这一套至少得100元。据他介绍,这个收购季下来,仅卖这些蟋蟀用品,就能赚五六万元。

  在交谈中,有名男子买了三箱蟋蟀住的“房子”,一箱180个,共计540个。

  除了蟋蟀用品外,市场上连一张桌子、一把凳子、路边一块地儿,租用一天就要花费50元钱。

  外地客商的到来,也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诊所、旅游等生意的兴起。

  仅住宿一项,以村中唯一的商务酒店为例,一个月下来收入能达到五万元左右,因为房源紧张,有的客商只得到村民家中居住。

  “蟋蟀热”是机遇还是危机?

  蟋蟀大热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是有专家担忧说,看似是害虫的蟋蟀,在生态链中也是重要的一端,如果过度捕捉,会破坏生物链,甚至引起鸟类减少,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物种。

  也有人认为这对于村民的经济发展和市场产业链形成来说是一次机遇,毕竟“斗蟋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如果延津蟋蟀市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必会利于当地经济的提升。

  在微博上,面对着“村民捉蟋蟀月入四五万”的消息,许多网友也纷纷发表看法。

  @鹦鹉洲:“辞职捉蟋蟀算了”。

  @菜小营:上次骗我谈恋爱,现在又骗我抓蟋蟀儿,能不能实在点?

  也有网友表示,自己家乡的蟋蟀不错,欢迎收购。

  还有网友表示了担忧:

  @yuanyuanpink:多抓几次,只怕蟋蟀也要变成保护动物了。

 (综合中新网、河南商报、齐鲁网、环球网报道)

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