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的造假丑闻集中曝光,反映了日本制造业转型期遭遇的尴尬和试图“再崛起”的无奈。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制造”跌落神坛,对各国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以造假手段维持企业虚假繁荣,最终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日本神户制钢公布产品规格造假报告 CEO鞠躬致歉
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林杰)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的造假丑闻集中曝光,反映了日本制造业转型期遭遇的尴尬和试图“再崛起”的无奈。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制造”跌落神坛,对各国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以造假手段维持企业虚假繁荣,最终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三菱公司爆出数据造假
本月23日,日本金属制造企业三菱综合材料发布声明称,其两间子公司产品数据造假。声明显示,2015年4月起,为了满足公司或是客户设定的规格,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篡改了用于飞机和汽车的橡胶密封产品数据,涉及的零部件是“O型线圈”。这种线圈可能已经流入数百家工业制造商的生产线上。另一家子公司三菱伸铜则在金属产品的数据上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可以追溯到2016年10月。
24日,三菱综合材料公司社长竹内章在东京召开记者会。会上,竹内透露,今年2月份三菱电线工业就掌握造假情况,但是并没有向总公司汇报,直到上个月依然售出问题产品。对此,公司方面表示推迟公开问题是因为要先查明货品的购买方。而对于篡改问题的背景和真相,竹内社长一直不断重复“等待外部调查委员会的结果”,而没有做出相关解释。
对于日本大企业接连出现的丑闻,日本政府各部门也严厉发声,强调后果的严重性。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石井启一说:“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对此表示很遗憾。”
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认为,“这样的丑闻动摇了公正交易的基础。”
公告指出,三菱电线箕岛制作所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间生产的橡胶密封圈被发现篡改数据,数量达到约2.7亿个,涉及229家客户。其中,航空航天类客户为70家。该产品广泛用于汽车、舰船、飞机引擎等设备。不合格产品涉及日本自卫队的舰船和飞机引擎。
三菱伸铜若松制作所2016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17日间生产的铜制品存在数据篡改,问题铜制品达到879吨,涉及29家客户。该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三菱伸铜对最重要的强度数据进行了篡改。
三菱电线和三菱伸铜早在今年10月就发现了问题,三菱电线工业曾以“产品数量太多,需要时间进行确认”为借口,故意隐瞒拖延、迟迟不愿对外公开造假丑闻,并且在过去超半年以上仍不间断地向商家供应不合格产品。
日本三菱电线工业
三菱材料是日本有色金属巨头,1990年由三菱金属和三菱矿业重组而成。2016财年营业收入达1.3040万亿日元,纯利润283亿日元,员工人数达2.5万人。此外,三菱综合材料旗下子公司三菱铝材也被曝出数据造假。但该公司表示,已经向所有客户确认过产品质量安全,并未透露更多信息。有分析人士指出,数据造假在日本有色金属行业内部有扩大化风险。
日本“篡改文化”丑闻不断
短短的3个月内,日产汽车、神户制钢、三菱综合材料等多家日本制造业的代表公司相继爆出造假问题。消费者对于日本制造的信赖正在逐步变成怀疑,日本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日本制造业企业频频曝出数据造假丑闻,日本企业曾引以为傲的产品质量管控遭到外界质疑。
---2016年3月15日
处于经营重组期的日本东芝公司发布消息称,又发现7起财务造假问题,税前利润总计虚报了5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
---2016年4月20日
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社长相川哲郎承认,该公司有四款微型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测试中存在违规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丑闻共涉及62.5万辆汽车。
---2017年6月
2015年5月高田承认安全气囊存在隐患,并同意签订认罪条款且支付2亿美元处罚金,并召回多家车企旗下约3200万辆车辆的气体发生器。2017年2月,高田在美国法庭认罪,同意支付10亿美元的处罚金。2017年6月,高田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17年9月
日本汽车三巨头之一的日产承认,其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
---2017年10月8日
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神钢)承认,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公司旗下的四家日本工厂所交付的铝、铜产品均存在篡改材料数据等作假行为。10月13日,神钢表示,其旗下9种铝、铜、钢铁产品也发现存在证书造假等问题,被波及的问题产品购买方增加至约500家,事态进一步严重。
---2017年11月23日
本月23日,日本金属制造企业三菱综合材料发布声明称,其两间子公司产品数据造假。
丑闻集中曝光,反映了日本制造业转型期遭遇的“尴尬”
这一系列丑闻让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制造”信誉一落千丈,跌落神坛。深入剖析日本制造业企业大面积造假,三大警示值得关注:
首先,企业一味强调成本控制,对质量安全放松了警惕。日本制造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特别是钢铁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盈利水平低下,企业有组织地进行数据造假,从源头上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其次,未能很好解决熟练产业工人严重不足问题。如今,日本工厂派遣工、临时工数量较过去明显增多,企业招熟练工越来越难,劳动力短缺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正式员工和熟练产业工人不足,艰苦和需要技能的工作只能靠临时人员完成,没有技术资格的人也可能被派到一线滥竽充数。
再次,日本企业官僚化之困仍待破解。大型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员埋头于文山会海,仅通过各类报告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很少去一线视察或改进生产方法。
不得不提的是,企业家创业精神丧失也是“日本制造”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曾涌现出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汽车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等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企业家。与祖辈不同,当代企业家多数是职业经理人,其目标不是创造新产品、引领新技术,而是减少公司亏损、避免公司股价受损。
消费者至上,企业一旦忘了初心,等待的只能是市场的惩罚。
(综合新华网、央视新闻、国际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