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7

《国家宝藏》持续刷屏 文化类节目为什么这样红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最近, 央视文化节目大家庭又新增一位重量级成员: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自12月3日晚一开播就拿下豆瓣9.3分,一夜刷屏。


  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近日,荧屏文化类节目再掀热潮,央视新开播的《国家宝藏》一经推出便口碑爆棚。

  这是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讲述的是9大博物馆中27件镇馆之宝的故事,由张国立担任讲解员,并邀来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等担任国宝守护人。虽然节目题材严肃,表现形式却不失活泼。特别是节目中,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期间出现的“官方吐槽乾隆审美”等段子“笑果”十足,丝毫不会让观众感到枯燥。

  首期节目中,故宫博物院选出了三件国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

0.gif

石鼓(秦 藏于故宫博物院)

0 (1).gif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不平凡的鼓,来自大秦帝国的“中华第一古物”,上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别笑釉彩大瓶花里胡哨“农家乐审美”,这是中国瓷器技术流顶峰,人称“瓷母”。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环节是:李晨、王凯、梁家辉,扮成历史人物直接演一段国宝故事,这个段落被戏称为“博物馆版演员的诞生”。

  有观众认为,这种大气又接地气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在浮躁中沉淀下来,给思想补充营养。

  在被旅游、选秀等一票综艺真人秀霸屏的时代,看到《国家宝藏》《诗词大会》这样有态度的文化节目,如清风拂面,涤荡心灵。央视的探索证明,严肃内容也能找到合适的娱乐化包装方式。这种包装是在吃透、领会了文化内涵之后,将精髓渗透进具体而微的细节之中。比如节目中,主持人和明星嘉宾对矿石颜料“青出于蓝”的调侃,就恰如其分地活跃了气氛,令人会心一笑——这是“有内涵”“有文化”的幽默啊。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

  其实,观众需要文化节目浸润心灵。不少网友都表示,虽然博物馆没少去,不过每次去都是走马观花,并没看懂什么。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看上去与自己平日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但《国家宝藏》,将国宝变得触手可及,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了每一座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每一件历史文物中永不断线的生命轨迹。“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隐藏在其背后的是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生活智慧,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李政说。

  从今年年初开始,《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后霸屏,大有和娱乐类综艺一较高下之势,荧屏再掀 “文化热”。

  通过读信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见字如面》,将诗词竞赛与综艺节目巧妙结合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动人美文、分享人生故事的《朗读者》……今年年初前后爆红的这三档节目虽然节目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既让观众体味到了文学之美,也被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打动。

  这些节目的创新,在于表达方面更“综艺化”,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节目的“综艺化”并不意味着娱乐化,节目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并不矛盾。节目内容上还应该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通过年轻的表达方式,让节目有趣生动,从而用亲近的方式抓住观众的心。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是对观众当下文化需求的洞悉,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价值的回归。

  文化是鲜活的,文物是立体的,让越来越多的国宝“活”起来,也“火”起来,是文化综艺节目创作者们的责任。期待更多的《国家宝藏》走入寻常百姓,滋养精神家园,走向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延伸阅读】

  近年来倍受好评的文化类节目

2013年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2014年 《中国成语大会》:展现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

2016年 《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

2016年 《见字如面》: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2017年 《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2017年 《诗书中华》: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注重诗文在生活中的活学活用。

2017年 《喝彩中华》:以有温度更创新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戏曲。

2017年 《国家宝藏》:通过对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综合央视新闻、河北新闻网、济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