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3

扫码支付迎来新规 单日消费限额500元是否被误读

编辑:王艺
导 语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相关规定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

QSNN-fyhskrq5108770.png

  浙江在线1月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王艺)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成为十分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如今,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人们无论吃饭、唱歌、打车,还是便利店购物,在结账时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完成付款,省时省力。不过,条码支付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相关规定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支付领域中便捷与风险往往紧密相连,条码支付迎来明确的制度规范,将在保证广大普通用户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让大家的“钱袋子”更加安全。

  扫码支付风险隐现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不过,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手机支付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很多餐馆小摊也习惯用二维码收款,近日成都一条街餐摊付款码都被调包,最多的一家商户损失200多元,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一夜之间,位于北站东二路旁的一条小巷内,十余家餐饮摊位用于收款的微信二维码被悄悄更换了。从1月1日凌晨5点开始,小巷内吃早餐的顾客开始频繁往来扫码付账。大约三个小时后“换码”一事终于暴露。

  当日上午记者挨个询问了小巷内的摊位和店铺,18位经营者有10位称自己的二维码被动了手脚,并提供出了各自的“歪二维码”。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商贩都同时贴出了支付宝和微信两个收款的二维码,被更换的均为微信二维码,10位商贩平时都习惯把二维码贴在餐车上,“平时收摊,餐车由于是固定的无法带走,贴在上面的二维码也就晾在了外面。”一位经营者说。

  庆幸的是,在顾客的帮助下二维码被更换一事暴露得还算及时,有3位商贩告诉记者,在获知真相之前已经有顾客通过微信二维码付了款,最多的一家称大约有200元左右。


201510140061444802556781_origin.jpg


  500元限额仅针对静态码

  新出台的监管规范对相关安全隐患拿出了很多防范化解措施。比如,在准入资质方面,新规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在防止信用卡套现方面,新规要求以同一个身份证件在同一家收单机构办理的全部小微商户,其基于信用卡的条码支付收款金额日累计不超过1000元、月累计不超过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此次新规规定使用静态条码付款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不少人第一反应扫码支付单日500元的限额完全不够用。其实不然,细看央行的新规,我们会发现限额500元仅针对静态条码,即商户事先贴在柜台上的二维码,静态不变的。

  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主流支付机构每日条码支付95%以上都在500元以下,今年上半年,主流支付机构条码支付人均每日金额是108元。换句话来说,500元的静态码限额已覆盖绝大部分使用条码支付付款客户的需求。

  3个月之后,如果你去餐馆吃饭不超过500元,扫码并没有影响,但超过500元,扫码付款就有点困难了。不过,你可以让收银人员用扫码枪扫你手机上的二维码。手机上实时生成的二维码是动态码,安全性能高于静态码,且不受500元的额度限制。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网、长沙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