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3亿 啥标准? 快看看你算不算是

编辑:吴盈秋
导 语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也就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timg.jpg

  浙江在线1月9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吴盈秋)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时,给出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判断,“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据保守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采访中,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尽管学术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没有统一标准,但综合国际上各种研究方法测算后,“无论采用哪一种标准,这一判断都是立得住的。”

  在看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同时,毛盛勇也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尽管规模最大,发展加快,但比重仍有较大差距,这是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长了44.3%,实际年均增长7.4%。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超3亿中等收入人群如何测算

timg (1).jpg

  毛盛勇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目前国内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国际上一些研究机构对此有过界定,其中世界银行提出的相关标准比较通用。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之间,也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7的保守汇率计算,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为2.5万~25万元人民币。毛盛勇强调,不论是以汇率还是以购买力平价测算,这个标准都不影响中国已经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判断。

  他以2016年的国家统计局数据说明:按全国居民五等份(人数各占20%)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显然,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合计40%的人口落入了世界银行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即使在高收入组内部把25万元以上群体扩大到10%,所剩下的10%的人口加上中高收入组的20%人口,合计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也达到30%。

  此前,据瑞士信贷研究中心研究,全球大约有10.5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其中中国占比接近35%,也即3.7亿中等收入群体。毛盛勇认为,这个数据与中国实际情况也大致相符。

  奠定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

timg (2).jpg

  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能力和消费意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重视自身与子女教育、关注家人健康,注重消费体验,是拉动内需,领导消费潮流的中坚力量。据《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新增2.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9万亿元),其中中产阶层及富裕消费者将贡献81%的消费增量。中产阶层大多学历较高,接受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掌握了较高的知识与技能,是一国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华为的程序员、三一的工程师、中铁的技术员、北大的老师……都是典型的中产,也是这个国家的创新者。

  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稳定器。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社会中一般存在三个阶层,即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所谓中间阶层,就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他们不会为富不仁,也不会觊觎他人,倾向是保持整体上的稳定,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治国之道是抑富扶贫,强化中间。这种观点得到了现代政治理论的认同。一个国家,中产阶层人数越多,社会越稳定。

  他们也是市场经济的维护者。中产由于有较高的学历与社会地位,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也是一国观念的引领者,在中国,则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推广者;有恒产者有恒心,中产由于有着较高的资产,他们对于自己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关注,又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法治环境的推动者,从而在制度上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当然,应该看到的是,我国中产阶层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并不高,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8.8%、59.5%,“扩中”的任务仍很艰巨。这需要通过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完善财产分配制度、实施国民收入倍增等手段,多管齐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带动更多国民进入中产阶层。

  中等收入群体如何壮大?社科院专家建议个税改革并降低房租

1469606748498781.jpg

  1月7日,中国社科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在北京举办新时代国家治理高端论坛,张翼在论坛上作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选择”的主题报告。

  张翼指出,当前,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所以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还比较大,即使将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相加在一起,其和也只达到34%左右。

  从地域来看,报告指出,中部地区的中高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占比比较大,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小。而中西部地区中高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占比相对较小,低收入群体占比相对较大。

  在各省内部居住区位看,居住在市和县中心城区的居民,在中间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中占比相对较大,居住在农村和乡镇的居民在低收入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

  对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张翼发表的这份报告提出了具体建议。

  张翼表示,继续提高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只有人力资本的提高,才最终决定其在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其次要继续推进个税改革,一方面提高个税的征税税基,另外一方面以家庭人均收入为单位计算税基。

  “在农村和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下,税基太低,不利于低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改善当前的生活水平。在家庭的脆弱化过程中,子女为照顾老年父母或子女而进行的各种花费,就应该考虑减税。”张翼说,这样既可以缓解养老压力,也可以缓解人口出生率急速下滑的压力。

  报告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要提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动力,提升农村与中西部地区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必须彻底破除农民工流动与就业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再以户口作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标准。

  此外,张翼还表示,在城镇化过程中,房价和房租的快速上升,限制了劳动者当前收入的净所得。在大城市,农民工消费的25%以上属于租房支出,大学生消费中的35%以上属于租房支出。

  他认为,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就要调控房价和房租。在刺激经济的时候,要进行政策投入的道德底线评估。要防止收入差距有所控制的同时却扩大了财富占有差距,要防止财富升值形成更大的收入差距,要防止当前经济刺激政策加大未来的社会治理成本。

  (综合瞭望、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