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女博士”是不是“知识分子”与被骗与否并没有必然联系。每个人都应该在做好自己本职的同时去观察社会、谨慎行事,学会辨别是非、自我保护。
浙江在线1月1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沈正玺)近日,据国内媒体报道,饶源(化名)于1月6日接到自称民警的电话,被要求“配合调查”一桩“洗钱案”。尽管大部分人听到这个故事的开头就能想到并不新鲜的诈骗套路,但这位潜心做科研的女士在骗子的“连哄带骗”以及“警告”下一步步“沦陷”。她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单纯的出发点,被骗子利用了去,85万元也随之被转到骗子账户。
消息一出,满屏的“女博士被骗85万元”特别扎眼,还曾跑上媒体热搜。一方面很多人惊异于“女博士”这一类“本应见多识广”“头脑精明”的人群竟然也被骗,另一方面很多人甚至直接质疑“女博士”不会做人,身份和头衔徒有其名。实际上,是不是“女博士”、是不是“知识分子”与被骗与否并没有必然联系。只是每个人确实应该在做好自己本职的同时去观察社会、谨慎行事,学会辨别是非、自我保护。
骗子给饶源“下套”的部分消息记录(广州日报 图)
女子遭遇电信诈骗被骗85万元
满屏的关注点是“女博士”身份
1月6日下午,她接到一个自称是经侦民警的电话,表示饶源在北京开的一张银行卡涉嫌非法洗钱行为,涉及金额128万元,已被网上通缉,需要向北京市公安局说明情况。此后,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人陆续和她通电话,要求饶源筹集128万元,打入“国家账户”,就可以解除嫌疑,待查明真相后返还。饶源信以为真,连续5天汇款85万元,直到1月11日,联系不上对方时,才发觉被骗了。
人们的头脑里似乎已经始终摆放着“高级知识分子就不该上当受骗”的设定,当饶源的事见诸报端,身份和事件之间的“落差”瞬间激活人们的好奇甚至是猎奇心理。
“女博士被骗85万”登上了百度热点(百度网页截图)
术业有专攻,谁都不是预言家、百事通
但多想一想、保持警觉还是应该的
近年来,电信诈骗虽然在重拳打击之下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破获了一批大案要案,追回了一批赃款,为被害人挽回了一批损失,但电信诈骗仍然非常活跃,尤其是一些大学教授(包括退休教授)、博士、大学生之内的知识分子被骗,并且数额巨大,让人震惊,令人费解。
清华大学一教授被电信诈骗的骗子骗走了1760万;广州一高校退休教授遭遇电信诈骗,被骗1058万;合肥某高校一位教授一年内接到三次诈骗电话,最终栽在自称是“110来电”的骗局上,被骗11万元;浙江某高校教授薛某,接到假冒“省科技厅副厅长”的电话,被骗8.4万元……这类案件其实还有很多。教授都是社会精英人士,有文化、见多识广,在公众眼里都是些“无所不知”“全知全能”的人,他们都被骗了,我们一般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不上当受骗?
(插图来自网络)
平心而论,教授也好博士也罢,谁都不可能是“无所不知”“全知全能”的。他们之所以有高级知识分子的标签,是应为他们在某个领域当中是精英、是专家,而绝非在整个社会生活什么都懂、什么都知。相反的,不少科研人员之所以能拿到教授、博士等头衔,正是因为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搞科研”,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自己关注的事业上,对社会生活并没有很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就像这位饶源一样,除了实验室,没有社交圈、朋友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知之甚少。而正因如此,在遇到有公检法司打电话如此这般的时候,也就很难第一时间想到这里面有诈。
从近年电信诈骗案件来看,很多人之所以会上当受骗,非常关键的一点不在于他们知识的高低,书读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用心。换句话说,如果在接到相关电话时能冷静下来,用心想一想,或者问一问身边的人——自己信得过的人,事情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上当受骗的那些人就是因为他们不用心,接到相关电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按照电话那头的指令去打钱转帐,等自己醒悟的时候,为时已晚,钱已子到了骗子的卡里。
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聪明,有智慧,就是因为会用心思考,能够遇事动脑子,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回事,能够对对错、好坏或是灰色地带作出正确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无疑在于是否用心。因此,我们防止电信诈骗,重要的措施也是用心——问问自己,问问身边的人,不要急于按电话那头的指令行事,除此没有其他。所以被骗已是不幸,何必还要用一个身份标签去强化不幸呢?更实际的应该是保持警惕、多一点防范而已。
(综合广州日报、北青网、东北新闻网等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