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7

舱内驻留200天创世界纪录 志愿者揭秘空中“桃花源”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26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月宫365”实验举行了第二次换班仪式。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换班至今,“月宫一号”舱内四名学生志愿者已在舱中连续驻留了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月宫一号”的系统闭合度与运行时间也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65f8552f50a815996dc7d3252dd39c02.jpg

舱内厨房中一名志愿者用手机拍下做饭情景。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彤 实习生 张紫微 图

  浙江在线杭州1月2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在月球长期生存,在火星种出第一颗土豆,在小王子的星球种出玫瑰,在广袤的沙漠、茫茫的深海探索……

  这些可能不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用“月宫365”实验告诉我们,如何创建一个外太空的“微型生物圈”,循环往复。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告诉记者, 这项技术实际上是为了未来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提供保障。

  住在舱里,像是生活在陶渊明的“桃花源”

  由于四名志愿者要在16时至18时出舱并接受医学观察,上午只能隔着舱门跟大家打招呼,“200个日出日落,在生命长河中似乎微不足道,但对月宫人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舱内的四名志愿者同心协力,坚持不懈,互帮互助,携手度过了200个难忘的日夜。”二组志愿者舰长刘光辉在舱内通过连线对记者说。

  在志愿者们看来,住在舱里,像是生活在陶渊明的“桃花源”。

  早上七点钟起床,量体温、血压,称体重。洗漱完,冲杯牛奶,坐在桌边,一个馒头就一盘生菜炒梅花肉,刷着早间新闻,享受一顿美好的早餐时光。尽管感受不到阳光照到身上的温度,但走到植物舱,和满室的绿色打个招呼,感受着植物的朝气蓬勃,这一点点缺憾也就消弭殆尽了。深吸几口植物散出的精华,沉浸在这满室的绿中,伴着轻音乐,读一篇英文早餐,连时光也慢了几分。

  上午九点钟,换上工作服,带上口罩和手套,我再次来到植物舱II这块绿色宝地,打开阀门,将植物用剩的液体排出,进入处理箱,测试,补水补母液,重新打进栽培槽中。补充了新鲜养分,植物又重新充满了活力。

  十点半,拿着两个盆子走进这片专属菜园,摘几颗新鲜的叶菜,剪几颗辣椒、黄瓜,摘两大把小番茄,各自称出质量,记录在案,回到综合舱,在食材记录表上再记录一遍,就开始做午饭了。午餐时四人聚到一起,打趣畅聊,无所顾忌。

  午休后,再到我的责任田,植物舱II检查巡视一番,同时领略一下下午的田园风光,享受一番园艺的乐趣。

  四点半回到综合舱,泡一杯下午茶,看一本书,享受着慢节奏的生活。

  下午五点准备晚餐的食材,泡一份黄豆,蒸上馒头和胡萝卜,洗几颗菜和黄瓜,即可开始晚餐的制作。

  六点半,一顿精美的晚餐已经备好,摆好碗筷,四人围坐在桌前,吸溜一口热气腾腾的黄豆肉汤,夹一筷子辣椒炒肉,咬一口松软的馒头,抬头看看笔记本电脑播着《深海利剑》,不时的与同伴探讨几句,一顿丰盛的晚餐就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进行着……

  晚上八点,回到属于自己的小卧室中,小小的书桌上放着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打开笔记本,浏览下网站,看看文献,整理几句心得。

  待到九点半,叫上志愿者王伟一起到我们的领地,在过道铺上瑜伽毯,练半个小时的瑜伽,洗去一天的疲乏。

  十点半,洗漱完,检查一下监控界面,再量一下体温和血压,回到小卧室,填写一天工作起居表,写几句感想,合上册子,熄灯睡觉。

  没错,这就是志愿者们每天丰富多彩的日常。他们不能在实验期间的任何一天睡一个懒觉。志愿者们作为实验操作者又作为实验对象,需要对自身取样,从头发丝、鼻腔、唾液、指甲到尿液粪便,还要定期完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测量,每个人都是强大的数据库,从内到外都是数据基础。作为实验对象要做的,就是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呈现最真实的自己。很多事情要重复做几百次。

105r-fyqzcxh1146759.jpg

1月26日,一组志愿者和二组志愿者在舱内向外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总结下来,舱内的24小时主要分为科研、日常工作和生活三部分。

  科研部分,他们一周要填3次问卷(每次两个),取样三次(唾液/尿/便);150天中,再加上其它的问卷,总量至少填130份。

  体重、体温、血压与血氧饱和度等健康指标是每天测量的,除体重外,都是早晚各测一次且准确记录在册,150天共计测300次。

  植物与水取样,150天至少21次。

  工作部分,例如,根据植物栽培制度(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分批种植),每隔几天就要重复一次。如小麦,每周就要收获3次(每次2㎡小麦的收割、剪穗和播种);150天中,重复“收割、剪穗和播种”这一流程64次。

  其他的工作亦是如此,如舰长刘光辉每天都要处理尿液,150天重复150次;健康管理员王伟每周要对志愿者健康取样所用耗材分装成袋且写上编号,150天中重复这一流程63次;舱Ⅱ负责人褚正佩每天都要循环营养液,150天重复150次。

  生活上, 每天都是一样的流程,吃饭、娱乐、自由时间、休息。没有广阔的空间活动,没有足够多项目娱乐,每天见到的都是一样的人。四个人的生活又是有趣的,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一块劳作,一起吃饭,相互拍照,如同四个“亲兄妹”。

  长时间的形影不离,谈话内容再丰富,也会不自觉地重复一些。有时一个笑话被说了3遍,最后大家笑的不是笑话而是这个重复。好多次对话,说了几句才发现刚刚讲过,然后大家又哈哈大笑了。

7hzX-fyqzcxh0683574.jpg

志愿者在舱内收集数据 “月宫365”实验工作人员供图

  多项技术可落地应用转化

  “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260天运行一直平稳,但刘红告诉记者,这其中也发生过“意外”。

  在第二阶段的这200天实验中,志愿者们遇到了意料之外的三次自然停电。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来自电灯,温度的调控来自空调,一旦停电,能量的循环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氧气的供应也会产生问题。怎么办?刘红告诉记者,这也是实验最重要的数据之一,“这三次停电无预警,考验了我们应急处理能力,在后续的实验中,我们及时地修正了数据,系统很快又恢复平稳”。

  这些属于遥远太空的梦想,需要多久才能实现?刘红说,实际上,舱内使用的多项技术都可以在地面应用转化。“舱内使用的废物处理技术,就可以对口解决地面的一些污染问题。比如我们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目前已经在进行成果转化工作了,它可以在处理废物的同时产出电能。我们还有一些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水质,检测水体生物安全性,保证供水安全。我们还可以把整个系统简化变小,微缩成室内生态屋。可以说,每项技术都可以向产业化方向推进。”

  200个日升日落后,志愿者褚正佩离开了她的“月球桃花源”,令他自豪的是,铺就通往“桃花源”的路,有她的一份力量。

  【延伸阅读】

  所谓“月宫365计划”,即365天生命保障自给自足的实验计划, “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将于2018年5月10日结束,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该实验进展被海内外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引起全球关注。2017年12月18日,世界顶尖科学杂志之一的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官网上发布了2017年最佳科学图片,“月宫一号”入选。

  (综合科技日报、澎湃新闻网、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