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冲厕每天1次 洗澡只给90秒 南非开普敦快连水都喝不上了

编辑:吴盈秋
导 语

在配水站前,成千上万人排着长队,或提着水桶,或端着瓢盆,焦急地从一辆辆运水车中接过缓慢流出的“救命水”……这不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可能在南非开普敦上演的现实版“灾难大片”。

  浙江在线1月30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吴盈秋)一只脚站在“印度洋”,另一只脚站在“大西洋”,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前往好望角旅行,好望角所属城市开普敦也因此备受游客喜爱。

  然而,现在的开普敦却是这样的:在配水站前,成千上万人排着长队,或提着水桶,或端着瓢盆,焦急地从一辆辆运水车中接过缓慢流出的“救命水”……

  这不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在南非开普敦上演的现实版“灾难大片”。 

  没洗的头发,象征了社会责任感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5日报道,开普敦市将于2月1日起,每位市民每天仅被允许使用50立升水。目前每人每天限定用水量为87立升。而且,政府将对每月用水量超过6000立升的家庭加以重罚。

  其他限水措施还包括:农业和商业用水必须分别减少60%和45%、禁止个人凿洞取水、要求人们洗澡时间由原来的两分钟降至90秒、冲厕所次数由原来的每天3次减至1次、所有公用游泳池全部停用、拆除公共男厕所内小便池的冲洗龙头等。

  报道称,因为干旱缺水市民每天正在与水进行微妙的“数学游戏”。利用洗澡水冲马桶,洗澡要在90秒内完成。一名市民称:“没洗的头发,如今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象征。”

  开普敦市长称,尽管意识到情况窘迫,市民的用水量也没有显著下降。在已经降低水压尽量扩大水供应的情况下,用水量仍然达860万升,超过目标值。

  据CNN报道,开普敦水资源匮乏激发了市民的创造力。一个英国人在开普敦度假时,将煮过土豆的水倒入水桶用来洗衣服。另一位开普敦市民称,“抓住”每一滴洗手刷碗后的自来水浇花。

  名为理查德的市民则说:“人们正在买入所有可以盛水的东西。没有水桶、没有汽油罐,人们就买垃圾箱、花瓶和大的储物箱。”人们用城市供应的水装满它们,这进一步加剧了用水危机。

  “归零”临近 严格节水

  据悉,开普敦市政府近日宣布,到今年4月12日,开普敦将无法再从水库取水,届时水厂将掐断水龙头供水,市民将前往指定的200多个配水站排队取水。

  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为“归零日”(Day Zero)。 

  一向风调雨顺的开普敦近年持续干旱。从2015年至今,百年不遇的大旱持续肆虐,水库逐渐干涸,城市供水告急。

  截至1月22日,水库蓄水量只有27.2%。(注:当蓄水量降至13%时,水库水无法抽取)。目前开普敦进入旱季,在未来的5个月里,预计旱情将加剧。《纽约时报》就此断言,开普敦将很快成为全球第一个断水的大都市。

  西开普省省长齐勒已致信总统祖马,要求将开普敦水危机宣布为“国家灾难”。

  为了应对断水危机,开普敦市不得不考虑从其他省份引水。

  开普敦缺水谁之过

OXRg-fyqzcxi1574328.jpg

  开普敦因为水危机处理不力而饱受非议。此间舆论指出,在供水问题上,开普敦市基本“靠天吃饭”,既不采取人工降雨等措施,也不寻找其他水源,既没有长远规划,更没有应急方案。

  2017年当旱情进一步恶化时,市政府仍抱着老黄历期盼老天下雨。市政府年初预测,即将到来的雨季可能会使水库的蓄水量达到近80%,这样城市用水就可坚持到下个雨季。然而,去年雨水严重匮乏,水库蓄水只有40%以上。直至此时,市政府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想法子应对,但为时已晚。

  然而,水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市政府内部却上演了一部“宫廷内斗”。市长利勒和市政委员们因财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经过一番较量后,利勒的职权被削弱,不能再参加水危机处理。

  与此同时,市政府批评市民用水太浪费,抱怨60%的市民没有响应节水号召,加剧了缺水问题。为“惩罚”用水过度的市民,市政府提出征收“干旱税”,但因遭到强烈反对,只得作罢。

  开普敦目前由反对党民主联盟管理。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已要求总统祖马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开普敦市政府的渎职行为。南非共产党也发表声明说,开普敦水荒有一半是人为造成的,这暴露了反对党管理和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市政府早点采取补救措施,如在自然条件许可时人工降雨、对雨水进行有效蓄存、早点建设海水淡化厂等,问题也不至于发展到目前难以收拾的地步。

  目前,开普敦市政府正在城市4处地点紧急打井,并夜以继日地建设一个海水淡化厂。按计划,工厂建设将于2月底完工。但打井的进度不得而知,能否出水也是未知数。按照市政府的话说,即便所有这一切都能按计划完成,所提供的水也根本无法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

  本月21日,数千市民在市政府门前示威,抗议政府管理无能,而且试图向市民转嫁危机。

  (综合新华国际、环球网、中国日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