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4

南极游火爆8年增长近40倍 人均16万也难挡热情

编辑:汪江军
导 语

和时下流行的养蛙游戏一样,去南极,也算是一趟“佛系”之旅。纯净的白色世界,一块未被开发和污染的处女地,仿佛不染一丝尘埃,身处南极,身心都得到了净化,这也是很多人对南极趋之若鹜的原因。

timg (1).jpg

  浙江在线2月4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汪江军)春节临近,那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当东南亚、日韩、欧美已不能满足你的好奇后,一块冰冻的大陆,正在逐渐变得火热,即使在最温暖的季节,那里也比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寒冷,那里就是“世界的尽头”——南极。

  据不完全统计,访问南极的中国游客从2008年的不足100人,到2016年的3944人,已增长了近40倍,2018年,中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

1516959115271_5a6af58b159bb829cd99261c.jpeg

 憨态可掬的企鹅,由飞猪南极专线游客拍摄

  “佛系”南极之旅不便宜

  人均花费高达16万

  和时下流行的养蛙游戏一样,去南极,也算是一趟“佛系”之旅。

  纯净的白色世界,一块未被开发和污染的处女地,仿佛不染一丝尘埃,身处南极,身心都得到了净化,这也是很多人对南极趋之若鹜的原因。

  近日,中国乃至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南极包船游启动,有近2000位中国游客前往南极深度体验,而其中有近1000人将在南极度过新春佳节。

  曾经仿佛是难以到达的不毛之地,如今却似乎触手可及。虽然前往南极的旅游产品多了,但这块大陆依旧不是谁都可以去的。最现实的是,一趟南极之旅,大部分普通人不吃不喝攒一年的工资都不够。

  根据“携程旅游”近日发布的《2018年春节出境游价格指数》报告显示,预计今年春节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人均消费将达到9500元(人民币),其中南极游最贵,人均花费高达16万元。

  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依旧有上万的中国人曾踏上南极大陆。

timg (6).jpg

南极游多为游轮产品

  线路怎样安排?

  需注意什么?

  当下,抵达南极的旅行方式有邮轮、空海联行以及飞机三类。南极到南极点分三个跨度:南极圈、南极圈以内和南极点,行程安排和价格相差非常大。旅游专家建议,时间充裕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南极+南美”多国联游行程;选择南极一地产品的邮轮,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南极半岛、南极三岛或者抵达南极点线路;预算充裕但是不希望经历海上颠簸的游客,可以选择飞机直飞南极行程。

  南极游产品行程天数长、价格高昂,产品主要分为南美洲—南极连线游和南极邮轮专线。南极邮轮专线行程日期在30天以上,南美洲—南极连线游行程20天左右。

  南极不同于其他旅游胜地,由于温度低,自净能力很差。一块香蕉皮,在南极需要180年的时间才能被分解,而人类的排泄物则需要更长时间。因次,南极游有着近乎苛刻的环保要求。

  近期,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赴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旅游活动管理的通知》,针对近期日益火爆的南极旅游,旅游委要求各大旅行社出团前30天备案团队信息,同时游客要签订环保承诺书,减少对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破坏。

  此外,游客行前收到的南极行程手册堪称史上最严,单是环保规范和注意事项就有30余项,包括登陆前要用吸尘器对衣服及口袋“搜身”,防止无意中将隐藏的物种留在南极,还要更换经过消毒的特制登陆靴。此外,游客不可随意弃置垃圾,不可带走任何在南极的动植物、人造物品,不可喂食、触摸鸟类和海豹或接近、摄影而改变他们的生态行为等。

  【新闻+】

  南极大陆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拥有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空间资源、淡水资源、生态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无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1959年美英澳等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由此开启了和平开发南极的道路。但直到26年后的1985年,中国才加入到《南极条约》的“朋友圈”中。而如果将到达南极作为人类南极探险的起点,那么1984年才首次登陆南极的中国,更是落后了西方200多年。

  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今天正在成为南极朋友圈的主角。2017年5月,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及第20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这个南极条约方面最为权威的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

  2017年12月,中国启动了第34次南极科考,筹划建起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届时,中国在南极的科考站数量,会超越传统“南极强国”英国、澳大利亚,仅次于美国,成为“南极一线国家”。 

  以科考站为坚实基础,中国已跻身探索南极的“第一方阵”,在南极,以汉语命名的地名超过300个。在民间,前往南极的中国游客数量,正以倍数级的高速增长。据估计,在2018年,中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将有超过6000名中国游客去往南极。

  (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浙江在线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