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4

是大项目还是大忽悠 贵州超级高铁项目为何被质疑

编辑:汪江军
导 语

马斯克曾构想的“超级高铁”将开上中国的土地了。日前,贵州铜仁市和美国超级高铁公司(HTT)共同签署了《超级高铁体验线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随后,该合作协议引发大量网友质疑。

20180723022211768.jpg

HTT在法国的测试管道

  浙江在线7月24讯(浙江在线编辑 汪江军)日前,贵州铜仁市和美国超级高铁公司(HTT)共同签署了《超级高铁体验线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铜仁共同建设中国第一条商业真空管道超级高铁线路。随后,该合作协议引发大量网友质疑。在7月21日,铜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针对网友的质疑做了回应,然而,回应里一些回答不仅没能打消网友的质疑,反而加剧人们的猜忌。

  国内《科技日报》也刊文:超级高铁会不会是下一个“巴铁”骗局?

  网友的质疑,集中在两个方面。中国是高铁大国,为什么要引进外国技术;有人质疑作为欠发达地区,铜仁是在挥霍财政资金,搞政绩工程,甚至扬言该项目将会大幅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timg.jpg

  超级高铁无法融入中国现有的铁路系统

  所谓超级高铁,其实称为真空管道飞行器更为准确。贵州该项目负责人、铜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周复宗曾表示:“很多人认为中国高铁在全世界都很牛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个项目呢?超级高铁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高铁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通常的高铁是有轨道的,靠电力驱动,在正常的大气压下运行。但是真空管道超级高铁不是这种原理,它是在真空环境下用磁悬浮的技术来驱动列车行进。

  有业内人士认为,超级高铁要比现有的高铁好得多。超级高铁成本更低,首先不需要大费周章地修轨道。而且真空管道运输的造价便宜,只有高速公路的1/4,高铁的1/2。这样的管道或许还可以“附着”到既存的高速铁路架桥上,以节省路线资源与基础设施搭建成本。

  但还有一部分专家持反对意见。因为超级高铁的运量非常小,仅适合少数人。且目前磁悬浮列车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更不用说建立在悬浮技术基础上的真空运输了。

  “贵州与HTT合作,是舍近求远。”业内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表达了担心,技术上,HTT还很不成熟,而中国的高铁技术非常成熟,安全性好。最大时速早在数年前就已经超过了600公里,只是因为商业经济因素的考量,把速度降至350公里。而且HTT的真空管道与现有的高铁网络不兼容,这使其10公里的轨道只会成为孤零零的存在,无法融入中国现有的铁路系统。

00303102419_1cd4520e.jpg

签约仪式现场

  超级高铁或成透支财政的无底洞

  铜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周复宗表示:在这个事情上不会给我们铜仁市政府造成债务包袱,这个事情上是有考量的。

  虽然铜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言之凿凿"不会给我们铜仁市政府造成债务包袱",但只要看下铜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会发现,铜仁市的经济水平和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根据铜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17年,铜仁市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870元、8386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64亿元,而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99.48亿元。

  这些数据都表明,铜仁市是一个穷地方,经不起折腾。而且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高达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6倍,地方债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

  作为一项新技术,超级高铁的技术非常不成熟,而这种不成熟的技术在刚开始推广应用的时候,往往会大幅超支。何况超级高铁的投资没有可以参照的对象,而且在技术高度依赖外商,零配件高度依赖进口的情况下,10公里极有可能成为透支财政的无底洞。

35895E402652B73069F8DFC8DD3C0F4020605403_size28_w640_h376.jpeg

  服务社会造福百姓是终极目标

  “短短十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重构经济版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决策者希望能够搭上这班发展的快车。”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大数据局长马宁宇说。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北大商业评论副社长、大数据领域专家赵世勇表示,面对世界大环境,无论中国高铁、美国超级高铁甚至未来不可知的“黑科技”交通方式建在哪个国家、服务于何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其目的始终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铜仁超级高铁项目最终成败如何,还需假以时日。不过,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关心的问题已经非常“现实”:票价高不高?普通人坐得起吗?而全国更多关注超级高铁的人,也已结合自身提出问题:超级高铁能惠及各地吗?未来也会很快发展吗?作为地方主政者,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百姓受益的良性手段,不过,众多网友不无担心:别让“超级高铁”只是“超级梦想”,也别再次上演“巴铁”的闹剧。

  (综合科技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杭州日报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