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3

网文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引热议 科技日报撰文回应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事实是否如其所言?

DB5F81EE7A7CCD4CA13F23E0F86A308392AF6D81_size83_w750_h562.jpeg

  浙江在线8月1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以下简称《遗忘》)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

  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那么,事实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凭什么成了“杂交水稻之父”?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科技日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一文,对其中的疑问一一做出了回应。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称号是否名不副实?

  在《遗忘》一文中,作者对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提出了质疑。

  “我们特别去问了几位农业学的粉丝,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杂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发明啊。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称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另有其人。”在《遗忘》中,作者以此为引,介绍了许多在水稻育种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却不为大众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国内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农学家丁颖、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育种的美国科学家Henry M. Beachell。

  针对这种说法,多位农业和育种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进行了解释。

  几位专家解释说,《遗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杂交水稻”,通俗来讲并不是“杂交稻”,只是使用了“杂交”的手段选育的常规稻,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自此,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研究杂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说。

BC6F6FB2435664BB63638D2ACEDA3A4505C70122_size33_w640_h400.jpeg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

  最伟大的贡献是“思想”

  “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说。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但要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则绝非易事。袁隆平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将其一一攻克。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表示,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学家才开始了真正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他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大面积种植的水稻

  和袁隆平没有关系?

  为了写好文章,《遗忘》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实际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鲜有袁隆平团队的产品。

  文章提到,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是“汕优63”,也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母”,但这一品种却并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农学家谢华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却未必没有‘袁氏基因’。”针对这个问题,《科技日报》的文章给出了这样的解答: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是三系杂交稻。而这三个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

  资料显示,1970年,时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出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64BB4CF7ED60B114763E274919E857E1A9FF6AB0_size56_w640_h417.jpeg

  袁隆平超级稻产品

  市场货架为何没有?

  不少读者心中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袁隆平的超级稻名声在外,却很少出现在市场的货架上。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介绍,市民在超市买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

  从销售方面来说,超级稻也并非没有市场竞争力。据《科技日报》报道,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也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去年,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也不能“遗忘袁隆平”

  有评论认为,我们当然也应该记住其他科学家的名字,感念于他们的贡献,但是这不应该以“遗忘袁隆平”为代价的,何况袁隆平的存在,也没有妨碍这些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个人发展,公号把两者置于对立位置,反而有挑拨离间之嫌了。自媒体时代的网友,也应该多些理性,少些跟风,多些自己的思考与求证,不要人云亦云,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左右,最终成为了别人追求10万+,然后变现的工具。

  (综合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东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