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8

数据“孤岛”可破,互认“算盘”难解 转院就诊再拍一次CT?

编辑:丁慧刚
导 语

看同一种病,跑不同医院,各家医院CT、B超、血项等检查结果却互不相认。面对患者的质疑,我国卫生部门曾要求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但迄今为止,重复检查现象仍然很多。一些医院反复强调医检结果互认“很困难”,表示重复检查是“为了患者的健康”。

timg.jpg

  浙江在线9月28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丁慧刚)患者手里拎着几张“片子”来去匆匆,托熟人、找专家,这是各大医院里最常见的一幕。每做一次CT检查,影像科医生要给患者拍出数千幅图像,而拿给患者的胶片最多只有1/10。一旦本院无法确诊,便需要再换一家医院就诊,患者手里的“胶片”又不得不作废重拍。

  这其中有影像设备、诊断技术、精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也面临信息传输“断头路”、各方“小算盘”等诸多人为障碍。

  数据多跑路,哪知上了“断头路”

  在基层得不到准确诊断,患者往往会寻求到上一级医院就诊。有的患者费尽千辛万苦挂到了专家号,掏出袋子里的胶片却被发现无法诊断,还得重新排队做检查,又得两三天,这让一些从事影像工作多年的影像科医生非常无奈。

  早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提出,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影像原始图像被储存在各家医院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由于医院各自选择不同的信息系统,制式不一,接口不一,信息难以互联互通,互为“信息孤岛”。就好比开车,虽然有路,却都是‘断头路’,路和路之间不通。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患者如想带走原始图像,一般只能用最原始的拷贝办法,医院大多还会要求患者购买一个新U盘,原因是担心病毒威胁医院信息系统安全。

  共享有壁垒,各方暗藏“小算盘”

  事实上,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的顾虑通过技术就能解决。在有些医院,影像检查的原始图像被上传至虚拟云端,患者只需通过手机登录ID号便可下载完整的数字影像胶片。所以技术不是大问题,整个影像检查产业链条上的利益纷争才是影像共享难的根本原因。

  “真正让医院犹豫的是,一旦和其他医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很有可能因此流失病人。”江西某二级医院影像科负责人提及,患者在某医院做影像检查,出于已支付检查费用的考虑,一般都会选择在这家医院治疗。如果能轻而易举带走数据,则增加了患者转院的可能性。“和数百上千元的影像检查费用相比,后续的治疗才是大头。”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在有的地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第三方影像中心,患者在区域内任何一家医院检查同质、结果互认、数据共享。

  然而,影像共建共享阻力更多来自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影像检查成为医院收入较为可观的部门之一。一名影像科负责人也说,影像收入占医院总体收入的5%~10%,如果把这一块排除在外,对公立医院的生存无疑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动辄数百上千万元影像设备采购链条上的灰色利益相关方,是影像共建共享的“绊脚石”。在赣南医学院原党委书记黄林邦涉嫌受贿犯罪案中,一些不法商人将耗材设备等大幅加价向赣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销售,部分设备采购价比市场均价高出上百万美元。

  靠胶片获得回扣、赞助等“暗收入”,也是以数字胶片迭代物理胶片、实现数据共享的障碍。中部某省高级人民法院2017年审理的一起医院放射科主任受贿案件显示,按每张计算机成像系统胶片1.5元回扣的约定,该负责人先后接受医疗器械公司回扣款8万余元。

  有时医院采购一台设备,会接到各个层面打来的招呼,有的甚至不得不采购并非自己心仪的设备,比如以骨科见长的医院最后采购了一台更适宜做心脏的设备。“另外,医院的仪器都是自己花钱购置的,一台100万元的仪器,当然得尽可能把成本赚回来。超出的,就是医生的绩效工资。”一些医生表示无奈,“减少医院的药价收入,就只好从医检中增加收入。”还有医生表示:“假如一个病人,相关检查在别的医院做了,而转到我们医院不重新检查的话,他的费用大部分是药费。按照规定,药费超出比例的部分要由医生支付。”为此,医生需要以重复检查来平衡药费的比例。

  影像盼互认,破题“很迫切”

  自从医检结果互认的政策推行以来,下级医院认同上级医院的检查结果执行比较好,而作为上级医院,对于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确有担心。当然,对重复检查的质疑也不乏“误会”的成分。有时候,患者认为的重复检查,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难以从一张医学检查申请单上了解检查的不同,产生误解。

  如果一名患者在甲医院做CT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然后选择到乙医院治疗,那么乙医院的接诊医生在问诊、读片之后,极有可能让患者再做一次CT检查;这名患者入院做手术前,有可能还要接受一次CT检查。第二次检查是增强CT或高分辨薄层检查,第三次检查是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那么如何做到既不影响疗效,又让患者少花冤枉钱?

  首先,国家要构建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彻底打破健康数据“孤岛”。妥善处理互认结果导致的纠纷,明确责任主体。出现医患纠纷后,所有的检查结果,都可作为证据存在,不论是本院的还是外院的。同一个病人,不同医院的检查会有所不同,同一个影像或标本,不同医生的解读也不同。对于来自外院的结果,本院的医生无法加入主观思维,不能与负责检查的医生沟通,使得诊断效果受限,因此,通过共享平台和外院及时取得交流迫在眉睫。

  再则,医院可将医生的报酬与检查收入分离,改变检查提成的收入办法。为了控制药品费用,医保对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例(药占比)有严格的规定,通常三级医疗机构控制在45%以下,而门诊患者药费比例不超过20%。为了让药占比达到要求,医生可以少开药、开便宜药,但也可能通过多开检查来实现。

  最后,患者多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遇到重复检查时敢于说不。检查结果需要互认,一方面,医生要多听听患者的心声,为他们消除种种顾虑,避免一些不合理的检查,让诊断结果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另一方面,患者要了解自己的具体治疗情况,知道哪些是进一步的精准检查,哪些是不必要的重复诊断。

  (综合半月谈杂志、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