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重阳节的茱萸到底该怎么插戴?古人的重阳节都怎么过?重阳节从“登高节”变成“敬老节”又从何时开始的呢?
网络图片
浙江在线杭州10月1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周舸)又到一年重阳节,你的日历里给它作出标记了吗?从史书记载中,从唐诗宋词韵脚间,从儿时记忆里,我们记得登高踏秋、赏菊抒情……传承两千多年的重阳节,随着时代发展融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跨越地域、穿越时光传承和延续其精神内涵。
那么,这重阳节的茱萸到底该怎么插戴?古人的重阳节都怎么过?重阳节从“登高节”变成“敬老节”又从何时开始的呢?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茱萸应该怎么插戴?
说起重阳节,就不得不提起“插茱萸”这一习俗。唐代诗人王维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么,茱萸究竟应该如何插戴呢?
西晋.周处《风土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避除恶气而御初寒。”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色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这是关于重阳节插茱萸风俗最主要的两则古籍记载。从时间上看,西晋早于南朝,周处的记载更接近于风俗的源头;而从习俗传播上看,“折茱萸以插头上”要比“各作绛色囊,盛茱萸以系臂”更简单易行,因而更容易推广至普罗大众。。
有人可能会问,折茱萸插头上,于女士不难,但男士怎么插呢?要知道,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格言,民国以前的男人一直是留长发的,所以跟女人一样便于插茱萸,而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正是男人头插茱萸。
女士头上插茱萸,会让人联想到荆钗,也就是过去贫家妇女买不起金属发簪,用黄荆枝子代替的做法。后世文人喜欢谦称自己的太太为“拙荆”,典出于此。
“登高节”何时变成“敬老节”?
今天的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我国政府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又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规定,重阳节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这个现代的敬老节,可以说是“传统的发明”,但这种“发明”并非凭空而造。传统以登高避祸为中心的重阳节,本来就有祈祝长寿的内涵。所以从“登高节”到“敬老节”,其文化意义没有与传统断裂,反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综合中新网、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