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

山寨食品横行农村成健康“隐形杀手” 你“中招”过吗?

编辑:金晨
导 语

“六个土核桃”、“Cole可乐”、“康帅傅”……记者近期在四川、广东、宁夏、江西等地调研发现,农村成假货山寨食品的主要销售集散地,在小超市、小卖部、集市等地方,山寨食品泛滥。

  浙江在线杭州11月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六个土核桃”、“Cole可乐”、“康帅傅”……记者近期在四川、广东、宁夏、江西等地调研发现,农村成假货山寨食品的主要销售集散地,在小超市、小卖部、集市等地方,山寨食品泛滥。有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卖得不错,有的甚至销售火爆,而不少农村孩子长期食用山寨食品。由于山寨食品在质量上难以有保障,已经成为危害村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整治农村山寨食品已经刻不容缓。

u=3517794439,858100493&fm=173&app=25&f=JPEG.jpg

  “六个核桃”变“六个土核桃” 山寨食品横行农村

  “六个核桃”比较知名,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六个土核桃”竟然也很走俏。

  近日,四川渠县工商质监局查获了一起山寨“六个核桃”的案件。在渠县一个乡间仓库里,执法人员现场发现了569件“六个土核桃”饮品。“六个土核桃”包装与知名饮料“六个核桃”相比,除多了个“土”字,其他颜色、字体、图案近乎一致。经查,当事人共购进1000件“六个土核桃”进行销售,截至被查获时已销售431件。

  在四川东部某市的一栋居民楼下小超市,记者看到,一批“六个纯核桃”饮料竟然也在公然售卖,销售人员竟然宣传,“这是‘六个核桃’的升级版,口味更好喝”。而前来购买的村民也没有发现其中异样,不少村民都以为自己购买的是“六个核桃”饮料。

  “小娃娃一直喜欢喝这个饮料,我们经常在这里买,没觉得有啥不同呢。”刚买了一瓶“六个纯核桃”的村民李奶奶说。

  在宁夏中部某县的一条商业街上,记者走进一家名为“海捞汇时尚自助火锅”的火锅店,一眼望去,店内满满两货架均摆放着“芬达”“农夫山泉茶π”“可口可乐”“汇源果汁”等饮料。

  记者走近才发现,货架上除了“非常可乐”是正版以外,其他品种的饮料全部是在外观包装、图案设计上高度仿照、抄袭大品牌的疑似“山寨”货:“茶π”变“果π”,“Coca Cola可口可乐”变“Cole可乐”……粗看之下与“正版”别无二致,但仔细观察则能看出,虽然这些饮料和大牌使用了极其相似的元素和风格,但图案都较为粗糙。

  在西部某省一乡村电商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店里一种与红牛饮料很相似的“维生素饮料”和红牛饮料摆在一起售卖,且价格均为6元,两种商品在饮料罐材质、印刷上都非常相似。商店女老板告诉记者,这两种“红牛”都是真的。见记者拿着手机对着疑似山寨的“红牛”进行拍照,女店主又改口说:“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这个是朋友放在我这售卖的,不是从外边进的货。”

u=3020534411,2758521245&fm=173&app=25&f=JPEG.jpg

  商贩“打游击” 调查取证难

  一些山寨副食品、饮料的商标和正品品牌的商标稍微有一点点差距,而包装基本一样,不仔细看很容易混淆。一些店家也常常故意混淆宣传,常常把山寨食品当作正品卖高价。

  金科是湖南省桑植县康师傅代销人员,他告诉记者,他们经常遇到山寨产品,例如橘片爽,一些山寨品牌做得十分逼真,外观包装几乎一模一样,很难发现其中的端倪,有一款橘片爽,在外观包装上,仅仅只是包装盒子上一个人物头像上多了一双眼睛,其他的跟正品一模一样。

  “虽然知道是山寨的,但是我们也没办法。他们有自己的名字,只是稍微不一样,也有生产日期、生产地址等,不好定位为山寨,只是模仿,很难界定为抄袭。”金科说。

  “山寨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周边县城或集镇上的批发商超。供货商送货上门到此类批发商超,导致执法部门查找山寨商品的源头十分困难。这些山寨货的进价可能只比正品便宜一两元钱,有的商超店主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态进货。”江西一位工商质监系统执法人员透露,此类情况通常只能按照侵权来处罚经营户,罚金为所售商品进价的3-5倍,这样的罚款往往过低,不足以达到惩戒效果。

u=3204189907,3274759539&fm=173&app=25&f=JPEG.jpg

  四川达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执法人员说,不少山寨食品是趁农村赶集时售卖,主要是一些流动小商贩,都是一次性买卖,卖了就换下一个乡镇,要追踪调查取证非常困难。

  业内人士称,目前“山寨食品”幕后操纵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仿冒一些品牌商标;一类是打擦边球抢注一些产品商标去生产傍名牌的产品,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直接将这些商标授权给其他企业生产,自己收取一些授权费。这些山寨产品不仅让消费者混淆、上当受骗,也让不少被山寨的厂家蒙受损失,这几年知名品牌在保护自己知识产权上的投入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此类山寨食品常常很隐蔽,让人防不胜防,在法律上又存在一定的鉴定困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被山寨的企业也气愤地称其为“蝗虫”。

u=3732401807,3772185044&fm=175&app=25&f=JPEG.jpg

  山寨食品为何偏挑农村销售? 市场监管亟待加强

  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农村山寨食品泛滥由来已久,在一些地方甚至见怪不怪,不少售假制假者毫无顾忌,有恃无恐。

  这些山寨食品为什么专拣偏远村镇的小超市、小商店来进行销售呢?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城市的正规商超无论是进货渠道还是质量把关都相对规范、严谨,监管部门对它们的经营行为和产品质量监督往往也更加严格和到位。但农村地区就不同了,小商小店对产品品牌和质量不可能把控太严,监管上也是薄弱环节甚至形成了一些盲区,这就给不法商贩与山寨食品留下了可趁之机。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当地商超习惯“投其所好”引进那些看上去和大牌正品差不多,但价格却低不少的山寨食品来迎合农村顾客“图便宜”的消费习惯。

  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消费群体消费观念落后,食品安全理念淡薄,消费维权意识更是不足。正如记者采访中遇到的,很多农村消费者对山寨不山寨满不在乎,认为“反正又吃不死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那些不法厂商才敢“专挑软柿子捏”,将大量山寨食品倾销到农村市场。

  野百合也有春天,农村孩子也该沐浴在食品质量安全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无论如何,决不能让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更不能让生活在农村的下一代们吃着山寨劣质食品长大。应当采取强化监管整治、提高违法成本与大力宣传普法、提升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以及拓宽、畅通和便捷农村消费维权渠道等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逐步挤压山寨食品产销空间,不断净化农村食品市场,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有效维护农村消费者尤其是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权益。

  (综合经济参考报、新华网、东方网、中国质量报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