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4万年的祈盼?是谁手执石叶在世界屋脊驻足?
浙江在线12月4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4万年的祈盼?是谁手执石叶在世界屋脊驻足?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宣布,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万~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这一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进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当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论文。
重大发现 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
此次发现的尼阿底遗址,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县雄梅乡多绕村错鄂湖畔,距拉萨市约300公里,海拔4600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说,这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尼阿底遗址位置
他告诉记者,经过地层分析和光释光与碳14测年,先民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4万~3万年前,“这是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对研究早期人群进驻、适应高原的时间、过程与方式,探讨高原人类族群的形成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与信息”。
各项信息表明:尼阿底遗址是一座大型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石器制造场,优质、丰富的石器原料——黑色硅质页岩,是吸引先民前来的重要原因;湖滨环境也为古人的生存提供了多种便利条件。古人在末次冰期中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段,多次季节性前来开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留下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高星告诉记者,从石制品在遗址的堆积和分布情况可以推断,先民是在此制造工具,带到其他地方使用。因而,虽然在这里未发现人类遗骨和生活遗迹,但其周边应该能找到相关遗存。
此外,该遗址出土丰富的以石叶技术生产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显示与我国北方和西伯利亚地区密切的文化联系,对研究早期现代人群迁徙、融合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对此评价道,这项成果对于探索早期现代人群挑战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迁徙、适应过程,对于研究西藏地区人群的来源与族群的形成,对于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西藏地区文物、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传承,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尼阿底石器组合
可靠证据 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凌介绍,许多研究者认为直到3000~4000年前,随着农业以及对大麦和牦牛的驯化,人类才开始进入高原。也有研究者认为高原的开发始于距今约1.5万年前,狩猎采集者于个别月份在高海拔地区狩猎,并逐渐适应了这种苦寒的环境。还有一些遗传学研究显示,人类进入青藏高原可能发生在距今约3万年前。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缺乏确实可信的考古学证据。
张晓凌等人对尼阿底遗址的研究,不仅断定这是最早的世界屋脊上人类活动遗迹,而且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早证据。
这项成果来之不易,是持续的科学探索和多学科协作以及一系列现代科技分析的结晶。高星毫不吝惜对科研团队的赞誉之词,因为他深知其中的甘苦。
该项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年代测定。高星介绍,尼阿底遗址沉积物以沙砾石堆积为主,有机质含量极低,几乎无法找到碳十四测年的材料,只能在埋藏遗物的地层中系统提取石英砂进行光释光测年。经过三年的多次取样、现场信号检测测量、多个实验室对比测试和分析校对,获得三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数据,最终将古人类生存的年代锁定在4万~3万年前。
对该遗址地层的划分和文化层的辨认也是难点。在湖滨沉积、坡积、风沙堆积、风力剥蚀、雨水改造、冻融等外力作用下,该遗址的堆积过程十分复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葛俊逸等,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分辨出三组地层,确定最下面的层位是埋藏石制品的原生层位,对于遗址的形成过程和各层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了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该项研究还结合了古环境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的成果,指出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时期处于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为人类的迁徙和生存提供了环境和生态基础。
《科学》杂志三位国际审稿专家认为:“尼阿底的发现圆满地解决了遗传学和考古学对人类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时间的不同认知问题。”
同时表示:“作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高和最早的考古遗址,尼阿底遗址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人类适应生存能力的了解。”
重要意义 破译古人类征服高海拔的密码
古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高原腹地一直为学界和大众所关注。高星从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成果的意义。
其一,尼阿底遗址保留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生存证据。
高星说,古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高原腹地一直为学界和大众所关注。近年来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古环境学等不同学科对早期人群进驻、适应高原的时间与过程,以及藏族人群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作出推导并提出多种假说,但均有待证实。作为“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环境恶劣,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的挑战。此次发现表明至少4万~3万年前先民就进入西藏高海拔地区活动,为上述问题的破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二,尼阿底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记录。
高星说,晚更新世是现代人演化的关键时期,人类的技术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适应环境能力增强,扩散到世界大多区域,但环境极端恶劣的高原依然人迹罕至。从全球范围看,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4480米,年代为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书写了人类挑战与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新纪录。
其三,尼阿底遗址对研究古人群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高星说,该遗址出土以石叶为技术特征的文化遗存。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规范、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和认知能力的一座高峰,为征服高原等极端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该技术体系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在中国北方的少量遗址亦有所发现。尼阿底遗址的材料为揭示不同地区人群的迁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自2011年以来,高星研究员、张晓凌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曾8次登上青藏高原。
高星透露,该项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年代测定,由于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木炭等便于测年的样品,课题组在埋藏遗物的地层中系统提取了石英砂开展光释光测年,经过3年的多次取样、现场信号检测测量、多个实验室对比测试和分析校对获得三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数据,最终将古人类生存的年代测定为4万~3万年前。
(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