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

“宫斗文化”复燃?年轻人需警惕剧中“斗争哲学”

编辑:金林杰
导 语

古装剧在表现传统文化、重铸传统美学、传承民族历史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需警惕的是,由于部分创作者缺失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近期卷土重来的宫斗剧热潮,正在把观众拖离历史现场,拖离优秀传统文化的场域。

微信图片_20190228140315.jpg

(来源:新华社微信号)

  浙江在线杭州2月28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林杰)古装剧在表现传统文化、重铸传统美学、传承民族历史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需警惕的是,由于部分创作者缺失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近期卷土重来的宫斗剧热潮,正在把观众拖离历史现场,拖离优秀传统文化的场域。业内人士认为,市场过度追捧宫斗剧,将对行业生态健康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等造成不良影响。

  宫斗剧在网络平台复燃

  201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一年多来,行业出现诸多可喜变化,市场也出现积极转变的迹象。

  新传智库联合发布的《中国电视剧发展风向标报告(2018)》、北京泽传媒发布的《古装宫斗剧对现实题材影响分析》均显示:2018年,现实题材剧数量明显上升,精品力作增多。

  从去年夏天开始,先有《延禧攻略》从视频网站刷屏到各大卫视,大半年内演了近十遍;后有《如懿传》在“巨额投资”“首播不利”“网播转台播”等营销话题下不断轰炸观众视线;眼下,由《延禧攻略》原班人马制作的《皓镧传》又在视频平台强势推播,剧集背景从清朝前置到先秦,剧方甚至公开打出“某某某某接着斗”的推广语。

  “事实上,宫斗题材从去年开始基本从电视荧屏消失了,转而开始流入视频网站。”新媒体端数据监测与研究公司泽传媒CEO杜泽壮说.

  “变换赛道”的宫斗剧仍然在电视剧市场“畅行无阻”,并有扎堆出现的趋势。

  行业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古装宫斗、奇幻、穿越等题材的网剧明显增加,上升到了47%,比2017年同期增长12%。

  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网络剧播放量前30位平均单部播放量为31亿,古装剧平均达到60亿,单部播放量最大的宫斗剧《延禧攻略》超过160亿,而现实题材剧前10位的有效播放量平均在20亿左右。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上海区域总经理李德顺说,作为播放平台,少数视频网站没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没有引导好观众的需求。

  权谋学被奉为“人生指南”

  事实上,无论战国风云还是清朝的世象百态,绝不只是帝王后妃的恩怨情仇,还包蕴着千里江山的治理智慧、朝代兴衰的更迭逻辑、贤者志士的高义情操、市井乡间的民风民俗等。

  历史完全空心化后的艺术创作只留下重复复制,失去了鲜活的故事逻辑和人物意义:多部宫斗剧中的角色如果互换身份,故事竟然一样可以往下说。

  更让人忧虑的是,历史消隐的背后,历史虚无主义在宫斗剧里悄然滋长。

  有观众发现,史书上被明确差评的赵姬,竟在《皓镧传》中摇身变成背负家国大义的复仇女子李皓镧,并与吕不韦上演一段如泣如诉的爱情挽歌。此间透出的恰是许多宫斗剧重复过的架空“创作手段”: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样的理念下,历史事件被剥离历史语境恣意发挥,历史人物被胡乱篡改,似乎“艺术”只是幌子,“创作”沦为挡箭牌。

  此外,剧中的“权谋学”竟被一些年轻人奉为“人生指南”。年轻职场人士易将职场不如意在宫斗剧中对号入座,放大人性中的阴暗而忽略积极向善的部分。

  李德顺表示,“一部好的作品,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然而当两者冲突时,宫斗剧并没有做到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

  近几年,中国电视剧出口呈现上升态势,要警惕“宫斗文化”出海造成的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国家一级编剧孙健认为,宫斗剧频繁在海外热播,对外呈现的是“斗争哲学”,所传播的民族文化内涵与中国的真实历史有出入,外国观众很容易对中国的文化做出误判、形成偏见,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构成挑战。

  “宫斗题材”仍需加强管理

  业内人士建议,须进一步加强对“宫斗题材”的严格管理,尤其是针对互联网视频网站应采取线上线下统一标准。

  “网络视听内容与电视台内容审查并轨,并不意味着行业要对古装剧避而不及。”李德顺认为,胡乱编造、拖沓注水的古装剧集势必会被淘汰。

  崔轶建议,要尽快研究全面、科学的电视剧评估体系。“电视剧的评估要从点播量单一维度评估,逐渐演变为多维度的立体评估,涵盖内容质量、社会影响力和价值观传递等。”

  影视编剧汪海林认为,中国影视行业文艺评论声音弱小,缺乏有价值的专业看法,作品的好与坏全凭宣传,一些艺术价值不高的电视剧凭借播放量在文艺评论中呈现出一边倒式的点赞,误导观众和市场。

  对此,汪海林建议,要组织和培养好文艺评论队伍,利用好影视媒体以及主流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渠道,发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主流评论声音,而不是单纯的用户评论反馈,避免作品被商业利益裹挟、被资本绑架。

  (综合新华网、观察者网、中国日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