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毕业季,论文查重是毕业生绕不过去的难关。今日,新华社记者发文指出学位论文的查重乱象,文中提到,为了降低重复率学生不惜将论文改得面目全非,查重导致“遵守规范者不敢合理引用,漠视规范者换着法子抄”。
如今,由于学校的硬性规定,大部分学生在提交最终版论文前均会先自行降低重复率,而这确属无奈之举。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部分学科,在如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大环境下,要开发一块完全无人涉足的“处女地”十分困难。而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势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为创新绝不是平地起高楼,并且为了学术交流的效率与成果,使用专业术语、引用政策法规也是不可规避的。但按照现如今的查重标准,不管引用内容为何、引用是否规范、必要,都有可能被标注出来计算入重复率中。这就导致许多学生为了较低的查重率,不得不对一些引用、专有名词进行修改。
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反对学术不端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共识,但同样需要看到科研能力绝不等于查重率的高低,学位论文质量绝不能仅以查重的数字来评判。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在平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激发其学术热情。倘若平日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知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那么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就只能“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再随意降重。唯有整个培养过程中做到高校肯督促、导师肯负责、学生肯用心,才能让学生在论文规范上有所认知,在学术研究上有所进步。
学术评价的标准,既不能仅以查重率的数字为依据,更不能仅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为准则。前几日有一篇“熟蛋返生”的论文刊发在《写真地理》杂志上,作者写到自己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让煮熟的鸡蛋还原成生鸡蛋。此种违背客观真理并声称运用玄学的方法,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谴责作者公然挑战科研底线的同时,还应反思的是此事背后体现出的论文发表乱象。“给钱就发文”的利益链条实在应该得到清理,“唯论文发表数量至上”的评审方式也应该有所改进,否则只会导致学术圈变得乌烟瘴气。
正如新华社评论文章末尾指出:“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评价方法是同行评价。”对学术能力的评价,应该“以人为主,数字为辅”,查重率也好、论文发表数量也罢,究其根本只是反映学术能力的一个侧面,真正要提升科研学术水平,需要做到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学术素养、加强学风建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