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珍视汉字蕴含的文化精髓

字体:
2023-12-05 06:28:3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逯海涛

  近日,2024年春晚主题、主标识正式发布,主题“龙行龘龘”成为刷屏热词。“龘”这个字到底咋念?这么多笔画该怎么写?这个字又代表什么意思?这些问题难住了很多人。无独有偶,中国文字博物馆近日发布《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公示》,破译一个甲骨文文字可以获奖10万元。当然,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文化研究、赓续文脉的角度来“认字”。

  目前我们常用的汉字有七千多个,而汉字总共有九万多个。像“龘”这样的生僻字,很多现代人不熟悉也正常。不过,这两则新闻在网络上也延伸出一些相关话题。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需要手写汉字的场合可以说越来越少。键盘和屏幕上敲得出,但是真正提笔的时候却忘了怎么写,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时代没必要固守纸笔”。认字、写字的重要性,真的慢慢降低了吗?

  不得不说,汉字与拼音文字有很大不同。汉字包含着自制修身的人文精神,而练字练的是品德与性情。“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汉字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有位学者这样形容汉字之美。

  对一个人来说如此,对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同理。汉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特点源于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正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很多文字,终究跑不赢时间,最终变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甚至完全消失,但是汉字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使用。在绍兴兰亭景区的碑廊里,雕刻着各种版本的《兰亭集序》。从唐朝冯承素到清代郑板桥,历代文人墨客为什么对一篇书法作品拓了又拓、摹了又摹?千百年来,书写从个人情怀的表达,逐渐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表达。也正是在一次次书写的过程中,汉字这个最有代表性的符号,让中华民族“以文载道”,实现薪火相传。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无论是“龘”让大家重新燃起对一些生僻字的兴趣也好,还是学术机构重金求解甲骨文也好,认字和书写的技能,不应随着技术的迭代进步而被弱化甚至逐渐忘却。保持对汉字书写的热爱与关注,也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魅力的方式之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阎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