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反诈”的网红,居然是个大骗子!1月12日,有媒体报道,“反诈网红”幸卫林疑似涉嫌集资诈骗,被贵阳警方抓获。细心的网友还发现,幸卫林的社交媒体账号已经停更多日。
幸卫林被抓的消息传出后,大量网友在他的账号留言,要求退还此前充值的加盟费用。还有人惊呼:以前天天看他讲“反诈”,没想到他自己就是头目。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幸卫林,是在2023年初进入公众视线的。他自述2022年8月30日“被一瓶水迷晕”,醒来已经到了缅甸诈骗园区,受困50多天后成功逃离。其经历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一些媒体也对他进行采访报道,幸卫林很快成为拥有众多追随者的“网红”。
幸卫林利用网友们的信任,诱使网友参与所谓的线上旅游推荐官项目,并收取高额保证金。他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和他“反诈网红”的身份标签脱不了干系。他利用人们对诈骗的恐惧心理,精心把自己打造成专业的反诈人士。他反复讲述自己在缅甸的脱险经历,发布各种反诈短视频和直播,揭露缅甸电诈园区黑幕,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粉丝。
虽然幸卫林讲述的“反电信诈骗”,多次被人质疑“编故事”,但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海量的信息和碎片化传播,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一个人,去仔细辨别每一条信息的真假。现实中,人们基于已经形成的“标签”共识,可以迅速地建立连接,并形成某种稳定的关系套路。而公众对“标签化”的人或事,往往缺乏深入了解和独立思考,因此也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当然,虚假的人设标签终究是会被戳破的。就算诈骗分子深谙受骗者心理,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和巧妙的言辞,编故事营造出各类假象,成功吸引众多网友的关注,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如今,这位演技高超的“反诈网红”被警方抓捕,骗人的标签被撕下,真实的面目露出来,以“反诈”之名行欺诈之实,愚弄百姓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幸卫林事件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面对越来越猖獗的网络诈骗,防范意识决不能丢。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被标签化“人设”误导,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诈骗受害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