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警惕文字污名化,莫让“劣币驱逐良币”

字体:
2024-02-26 10:14:54 来源:红网 吕旭阳

  近日“汉字污名化”再次冲上微博热搜,引起了网民大量的关注与讨论。当今社会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可能源于某位网红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源于某个热点新闻事件,可能是某个词的谐音,网友们通过改词换意,会赋予一些原有词语新的含义与适用语境,掀起一阵阵“造词浪潮”。这样的网络热词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群体的喜爱追捧与使用。

  这种现象中衍生出的大部分词汇诸如“夺笋”“智齿”“真香”“童鞋”“蓝瘦香菇”等等都是无伤大雅的,甚至有些幽默有趣,方便了人们日常表达与交流。但与此同时,有些词汇的使用却走上了歧途,比如“媛”本意是指姿态美好的女性,但是现在却泛指搔首弄姿,打造人设,赚取流量与财富的女性;“伞兵”从保家卫国的光荣军人身份成了某些人谩骂攻击的谐音梗……这些污名化的汉字可以说已经伤害了部分社会群体的情感。这些被“污名化”的含义代替原本的含义,正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表现。

  尽管说一些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词义变换和词义延伸不可避免,“网络热词”的出现是符合文字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词汇原意的污名化是合理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了人民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标志。因此汉字的含义绝不可随意“魔改”“污化”。如果不顾其原本的含义和背后代表的群体,肆意歪曲词义用于指桑骂槐或者其他不正当的活动,则不但伤害背后的群体,更会弱化网民的道德感,歪曲民众的价值观,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目前,汉字污名化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对此相关部门应关注公众对于新兴网络用语的各种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官媒准确指出表达有失偏颇的用语,给予网民正确的引导。同时,从个人角度来说,每一个身处互联网大环境之下的民众都需要拥有并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不跟风,多思考,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尽量使自己的语言使用符合道德法律与伦理的规范,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大众媒体时代,面对着一波接着一波的热词来袭,网络狂欢,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冷思考”,在发挥创意,造词改词,网络跟风的过程中,要做到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希望文字污名化能在全社会受到警惕和规制,切莫让“劣币驱逐良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廖君琳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