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临近,高校大门为何难“打开”的话题,又引发关注。
一种声音是,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独特作用,开得越大越好。也有人对校园开放表达担忧,比如担心干扰教学科研秩序、增加额外工作量、加大成本开支、升高交通及治安风险、容易被商业机构利用牟利等。
对此,教育部官网曾在发布有关政协提案答复意见时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近年来很多高校陆续向社会开放,如在旅游旺季增加更多预约名额,推出校园固定旅游线路,组织志愿者提供引导讲解服务等,但是高校开放的话题为何还总能引发争论呢?
关键还在于“落差感”——校园开放度以及对外开放过程中相关管理程序设置与社会公众期待存在差距。
曾经,高校大门普遍敞开,校友返校、市民健身、亲子游园、学术交流成为校园常态。
疫情期间,高校严格入校管控。然而在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后的今天,不少学校还是“扭扭捏捏”,校园大门“欲开又止”——
有的采取网上预约“限制性开放”,但不是名额太少就是预约程序繁琐卡顿,不仅需填报身份信息,还得人脸识别,将便民流程变成“通关测试”;有的像是“挤牙膏”,没预约平台不说,还仅限周末刷身份证入校;有的干脆仍采取全时段封闭,民众压根找不到入校渠道。有网友坦言,想进学校还得“有关系”,或花钱找“黄牛”。
这种规避管理难度、维持“校内平静”的做法,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维落后、校园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开放,贵在真诚,重在落实。化解“开放落差”,需要高校管理者正视公众对重回校园、感受文化熏陶的合理期待,拿出勇气和智慧,担起社会责任,摒弃封闭思维,让大学回归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应有之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