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周刊一篇《留不住年轻人,算什么好城市?》的报道上了热搜,引发社会热议。
文章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1222万——这是2025年应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即将离开校园的他们,会更愿意选择在哪座城市开启新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城市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年轻人的“理想型”?随后又尝试着给出答案:哪座城市能满足Z世代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哪里就能留住他们的人。
年轻人,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需求、有追求。能满足这些需要需求的城市,就能与年轻人建立更多链接,直至融为一体。一个年轻人来到一座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这就需要一份工作,以及一个居住落脚的地方。之后,更在意工作和生活环境,合不合适、顺不顺心,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正比,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之间比例是否属于合理范围,发展机会多不多,提升空间大不大,以及能不能真正扎根立足,有奔头、有希望,越干越有劲,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这些与年轻人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对此,各大城市也使出浑身解数,来回应年轻人的现实需要,为年轻人保驾护航。比如,在就业岗位“扩容增量”上下功夫,用真金白银支持年轻人就业创业;从技能培养与就业服务双向发力,让年轻人从学校到社会实现“无缝衔接”;推出“青年驿站”,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免费住宿,助力年轻人低成本求职;人才政策层出不穷,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权益保障不缺位,针对婚育、托幼、养老、医疗等方面,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破除影响年轻人自由流通的各路障碍,让年轻人去到该去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年轻人的“自由伸展”创造条件。
满足年轻人的基础需要后,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不能“落伍”。这进一步考验着城市的“软实力”“软环境”,也关乎城市能否长久留住年轻人。如何实现?答案就在一些鲜活的案例和探索实践中:前不久,一个青年创业者在杭州办了一个汉堡节活动,他发视频称,自己被杭州的两个细节给“暖”到了:一是当天暴雨,现场有不少积水,市政部门收到反映后10分钟就到了现场,调来了抽水机,问题立刻解决;二是长期困扰他们的“黄牛现象”,在杭州警方的巡查和打击下,基本上销声匿迹。就因为这两件事,他甚至想把自己的公司搬到杭州来。此外,有城市为年轻人打造消费新场景,创设交友新空间,提供运动新场地,还有城市探索青年议事机制,倾听年轻人的声音。这样的“软环境”,这样的尊重与守护,换来的是年轻人某一刻的怦然心动。同理,国内其他人口流入城市也有这类让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理由。
一个能让人心动、心安的地方,才是年轻人的真正归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