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西夏陵申遗成功是崭新起点

字体:
2025-07-14 10:13:2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孔德淇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法国巴黎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坐落于贺兰山下的文化遗存,以独特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也让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

  西夏陵占地约53平方公里,现存9座帝王陵、271座陪葬墓及多处建筑遗址,布局融合秦汉唐宋皇陵规制与佛教建筑特色。更重要的是,其填补了中华文明拼图中一块曾被忽略的关键碎片。

  存续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西夏文,构建了兼具中原礼制与游牧特色的陵寝制度,却在历史更迭中逐渐淡出视野。如今,陵寝遗址中的残碑、夯土台基与砖瓦构件,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鲜活实证。

  从长城到良渚,从故宫到西夏陵,60项世界遗产串联起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不曾中断的“活证据”。它们中既有妇孺皆知的文明地标,也有西夏陵这样小众而璀璨的存在;既展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边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遗产共同证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延续性,更在于包容性。

  世界遗产是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遗产为桥,与世界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西夏陵的研究保护已历经五十余年。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确认其身份,随后发掘的帝王陵、碑亭等遗迹奠定了研究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它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步入规范化保护阶段。其申遗之路同样扎实有力:2011年启动申遗,2012年列入中国预备名单,2017年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每一步都凝结着考古工作者的坚守。

  真正的遗产保护,既要抵御岁月侵蚀,更要留存文明温度。这一理念在中国多地得到印证:敦煌莫高窟以数字化技术保存壁画,兼顾保护与参观需求;福建土楼通过“活态传承”,让原住民生活赋予遗产烟火气。西夏陵的保护意义更甚,它不仅是夯土堆的守护,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留存,为人类理解历史提供了多元可能。

  在西夏陵遗址公园,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当地中小学生跟着老师临摹西夏文,在考古体验区尝试用古法制作砖瓦。这些孩子或许暂时读不懂那些“天书”般的文字,但当指尖触碰到与八百年前相似的泥土,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联结已然形成。这正是遗产传承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对西夏陵而言,未来或许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西夏王朝的市井繁华,通过西夏文数字化库让古文字“可查可读”,通过学术研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略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让遗产走出“小众圈层”,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养分。

  贺兰山依旧巍峨,西夏陵的夯土堆在夕阳中静默矗立。它们见证过王朝更迭与风沙洗礼,如今以世界遗产之名获得新生。文明的价值不在于永恒,而在于被看见、理解与传承。当更多人凝视遗产背后的文明密码,文化自信将愈发坚实,人类精神家园也将因多元文明的共生而更加丰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