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近日发布声明,反对和抵制“饭圈文化”。据报道,部分自媒体利用熊猫热度,故意剪辑画面,编制诸如“国宝被虐”等煽动性标题,吸引转发;组织粉丝团“打榜应援”,在直播中编造谣言收取“打赏”;与此同时,个别粉丝互撕互怼、诽谤谩骂饲养员,保护中心的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大熊猫饭圈”之害,首当其冲的是保护中心的饲养员与科研人员。饲养员精心规划大熊猫的饮食、作息,却因谣言与煽动被当作恶意揣测和人格侮辱的标靶。部分科研人员因无端指责而精神低落,难以专心开展工作,个别工作人员甚至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饭圈”以“爱”之名行“恨”之实,让真正的保护沦为网络暴力的牺牲品。“饭圈”之间的相互攻伐,让基于谣言的伪命题和无谓争吵挤占了公共讨论的空间,导致真正的科学议题被边缘化,使公众对动物保护的严肃性、专业性产生误解。这对需要全社会理解与支持的大熊猫保护事业,无异于釜底抽薪。
“饭圈”有爱,但没有节制和克制,就会变成主观引导下的认知失调、强烈排他的信息封闭与丧失理智的情绪宣泄。正如运动员樊振东所言:那些以“爱”之名做出伤害的人,他们伤害的,从来不只是运动员本人,甚至殃及我们的队伍、队友、朋友、家人。“大熊猫饭圈”也是如此。
“饭圈”是当下社会心理状态与媒介技术变革双向反应催生的产物。数字时代,“饭圈”提供了稀缺的身份认同与“情绪价值”,而分类推送技术日益精准的平台,能够在互联网中建造信息封闭的“圈”。要根治“饭圈”,不妨在这两点上“对症下药”。
经营“饭圈生意”的自媒体要明白,攫取“不净”流量,终将自食恶果。而网民需要清楚,真正的爱应该是克制的成全,而非情绪的宣泄。大熊猫保护事业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和付出。与其在“饭圈”的狂热里透支情感,不如多学习专业知识。
针对技术层面,平台应该担起责任,“用户自律”固然重要,优化算法推荐同样重要。优先展示理性客观的讨论,让多元、建设性的声音能被听见,就能从技术上压缩“饭圈”滋生的空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