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交了张不错的答卷:继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后,我国的消费形势不断好转,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3.3%。
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继续延续快速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增速快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出现三大特点
村市场表现喜人,城乡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
长期以来,农村消费启动缓慢一直是制约我国全社会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十五”期间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由此带动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去年我国农民收入创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直接助推了农村消费市场。今年农村市场继续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的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6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川、江苏、山东等农业大省增幅均在14%以上,一些地区农村市场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市场增幅。
其次,城市餐饮等服务类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人数增多,外出就餐的频率明显提高,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我国餐饮业零售额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17.6%。今年前6个月,餐饮业零售额4016.2亿元,同比增长17.9%,受不可比因素影响,增速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但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提高0.3个百分点。
再次,住房、汽车、通讯及新兴服务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更新,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汽车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同时,相当多的城市家庭出现从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转变,带来了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和高档耐用品消费的持续升温。
扩大消费任重道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美、英等发达国家消费率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则接近80%。
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比,拉动经济增长更为稳定和明显。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2%;但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8%。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在60%左右,但我国2003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3.4%。
扩大消费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事,当务之急是不断消除影响消费增长的各种障碍,努力创造和保护消费。
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消除人们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当前应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措施,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是尽快建立和出台包括住房保障制度在内的各种政策支持,为满足人们的各项基本生活需求、创造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创造条件。
投资性购房不是实质性消费行为,也不能真正拉动社会消费需求,但普通住房却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各地政府应从实现“让人人享受合适住房”的目标出发,继续为建立起面向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制度而努力,在创造满足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社会的消费水平。
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为创造和保护消费提供条件。
当前我国消费中仍有诸多制约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如内外贸分割和地区封锁等体制性障碍,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加上一些企业不正当竞争等等,也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因此,亟须在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法规和政策的同时,按照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加大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为城乡居民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