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曹智、奚启新、黄明)神舟遨太空,举国同欢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费俊龙、聂海胜颁发奖章和证书。
2005年11月26日,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费俊龙、聂海胜“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闪亮的勋章,代表着党中央对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深情的话语,凝聚着党中央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殷切关怀。
回首神舟飞向太空的航迹,每一次壮美启航,无不源自同一个港湾——中南海。
(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航天高新技术,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焦点。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4位著名科学家,经过深思熟虑,撰写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给了邓小平同志。
4位科学家提出,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把握住高技术领域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高技术研究的实效要花气力和时间;搞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3月5日,邓小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下,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于10月21日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开始实施,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1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听取“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同年8月1日,中央专委再次召开会议,就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形成纪要。会议认为,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对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科技进步,培养科技队伍,提高国家威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同志一致同意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
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中南海怀仁堂的会议室里,江泽民同志仔细听取了专家的汇报后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
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的中国,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