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长远战略布局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从2005年中央领导的国内考察活动看,这项重大任务很早就已开始谋划。在4月考察山东时,胡锦涛就对山东农村一些地方走出村企合一的发展路子非常关注,专门考察了威海荣成市西霞口村和烟台龙口市南山村。7月到8月,在中部的山西及河南、江西、湖北4省考察中,他着重强调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欠发达地区如何从实际出发落实好新农村建设这项任务,是胡锦涛12月在青海考察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强调要加大支农力度,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温家宝总理则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就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多次考察。4月下旬,他就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到陕西和四川考察调研。6月夏收时节和10月1日国庆节,他又两次到河北考察。在6月的考察中,他指出现在农民还有几件难事:水的问题、看病贵、上学难、一些地方村容村貌差。10月再次到河北考察,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内容后来都体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布局中。吴邦国委员长则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就新农村建设专程到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考察。在随后的湖南、广东考察中,新农村建设也是他关注?囊桓鲋氐隳谌荨4送猓智炝帧⒃旌臁⒗畛ご旱戎醒肓斓荚诳疾熘校捕啻吻康魍平屡┐褰ㄉ琛6毡漳徊痪玫闹醒刖霉ぷ骰嵋樵蚯康鳎懊髂晟缁嶂饕逍屡┐褰ㄉ枰欢ㄒ辛己每帧?
区域战略布局首次形成点面结合的立体化体系
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区域战略相继实施后,中部崛起战略经各界特别是中部各省的呼吁,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5年全国“两会”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就在4月下旬到安徽考察。他在考察中指出,目前,国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8月中旬,温家宝总理也到安徽及湖南进行了考察,并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各省要着力抓好的8项重点工作。紧接着,胡锦涛总书记也在8月考察了河南、江西、湖北三个中部省份,并专门听取了这三个省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久,中部崛起正式写入了“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我国区域发展的“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总体战略布局全面形成。
区域发展战略除了“面”上的布局外,中央还在“点”上作了新的布局,形成了区域战略点面结合的立体化体系。这个“点”就是天津滨海和上海浦东。2005年全国“两会”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4月初到天津及滨海新区进行了考察。6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天津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就滨海新区的发展思路及重点任务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国庆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考察了滨海新区。随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正式写入“十一五”规划《建议》。上海浦东则于今年6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5年区域战略布局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深圳。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时专门主持召开了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就经济特区未来发展发表讲话。特别指出,国家对特区的政策没有变,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新形势下,特区要继续走在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