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济南2月12日电记者何勇报道:2月12日元宵节,山东枣庄市胡套村不少村民家门口挂起了大红灯笼,在新居里过了个开心节。村民们说,多亏了市里的“三百工程”,才能住上新房。胡套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在进行“三百工程”帮扶中,枣庄市将其整村搬迁。
2005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枣庄市,实施“三百工程”,将行政村分为三类,每类选出百个“样板”,确定各自发展目标:百个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的“空壳村”,3年内经济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强村通过“百强竞赛”更上一层楼;自然、人文环境好的村创建“百个文明生态村”。
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村组织涣散的“空壳村”,在枣庄市有100个左右。据此,枣庄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确定100个市直部门包村,各部门选派一名优秀干部,区县再配一名干部驻村,3年内解决基本生产生活困难。截至目前,各帮扶单位共筹集资金物资接近2000万元,修路100余公里,修建生产桥83座,植树30万棵。薄弱村的面貌得到初步改观。
与百个薄弱村的艰难爬坡相比,“百强村竞赛”见效更快。“竞赛”调动了经济基础较好的强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市农村搭起了比学赶超的平台。百强村数额不到全市2214个村的5%,集体经济收益总额却接近50%,几乎占全市村级经济的半壁江山。
“建生态环境、兴生态经济、树生态文化”是“百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内容。2005年初,枣庄启动了“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通过村庄“水、电、路”等硬件建设,解决了村民多年想干又干不成的事,勾画出新农村的新生活。加上之前的试点村,全市约有190多个村庄争创文明生态村,近20万农民直接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