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网讯 已是初冬,村外胡桑园里一片金色;村内平坦的水泥路宽阔整洁,两侧的广玉兰郁郁葱葱;一座座别致的小楼掩映在花木丛中,门楼下人们三五成群悠闲歇息……这不是画家笔下的田园风光,而是惟一代表周口市申报全国“生态文明村”建设先进单位的鹿邑县涡北镇算李村的一个剪影。
算李村位于鹿邑县城北3公里,村子不大,500多口人,700多亩地。算李村党支部书记康广才是一个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康广才说,打他记事儿的时候起,算李村就和“穷”有不解之缘。直到几年前,大家的日子才慢慢好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搞生态农业,村民才真正走上致富路。
植桑养蚕让算李人腰包鼓起来
1997年,四通镇有个规模不小的养蚕场,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让附近不少农户养蚕致了富。算李村村民听说后都跃跃欲试,于是康广才就带几个人去四通镇考察、学习技术。随后,他带头在村里种起了胡桑、养起了蚕。第一年,50亩;第二年,200亩……胡桑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养蚕村民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户户养蚕,算李村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桑养蚕专业村。全村700多亩地,胡桑就种了500多亩,达到了人均1亩。现在算李村的蚕种销到全国十几个省市,仅此一项,全村每年收入300多万元。随后,村民又开始大规模发展养猪。随着养猪业的发展,村里成立了养猪协会,建起了大型种猪场,全村每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增加收入400多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走上小康路。为了帮助贫困户,党员干部和养殖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他们很快脱贫致富。
“一池三改”美化环境村民的腰包鼓了,但生活环境却没有太大改观,村内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内的道路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猪羊满街跑,蚊蝇四处飞。
生活富裕了的村民,开始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不满了。
为彻底改变脏乱差面貌,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讨论,决定大打一场环境整治攻坚战。从2002年开始,村里投资30万元,实施了“一池三改”工程,露天粪池改为地下沼气池,厨房、厕所、猪圈改了,有机废弃物均投入沼气池。村里变净了、变美了,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桑(蚕)”、“猪—沼—果”也形成了。这种模式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村民们决定将算李村打造成一个“花园式新村”。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投资36万元铺设水泥路3200米,修建下水道2200米。实施了电网改造,架设了路灯;投资近10万元改造了围村林,种植各种果树15000棵、风景树3000多棵;投资46.7万元,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记者在村民康红营的家中看到,新盖的楼房装修得漂漂亮亮,院子里是水泥地面;厨房里没有柴草和煤炭,白瓷砖贴面的灶台洁净清爽,一拧开关,不锈钢脉冲式沼气灶喷着蓝色的火苗呼呼作响;打开电子沼气灯,比普通电灯泡还亮。在院内一角,猪圈和厕所粉刷得雪白,旁边是一个沼气池,沼气池用水泥板盖着,没有一点儿异味。康红营说:“俺们算李村实现了村在林中、路在绿荫中、人在景中。俺也和城里人一样有了好的居住环境。”
“文明算李”工程使村民精神文化也富足
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算李人,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村委会审时度势,实施了“文明算李”工程。
记者到算李村采访时恰逢农民技术学校的校舍刚刚落成,学校负责人说电脑等设备将很快安装完毕。农民技术学校投入使用后,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康广才说,村里马上还要建一个篮球场,解决村体育队没场地问题。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算李村成立了秧歌队、唢呐队、高跷队、豫剧队、体育队等5个文体团队,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建立了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计生宣传室、警务室等五室。文体活动室配备有象棋、扑克、乒乓球等。电教室购置有录相机、电视机,存放200多张科教片、法制片、政教片等光盘,定期组织村民观看。图书阅览室有图书3000余册,报刊杂志十几种,全天向村民开放。村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形成了人人学文明、家家比致富的良好风气。
算李村结合“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认真开展了“孝顺儿子、孝顺媳妇”评选活动,全村有2名孝顺儿子、孝顺媳妇受到县表彰,18名受到镇表彰,34名受到村表彰。同时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挂牌活动,从致富、守法、计生、卫生、诚信等十个方面,由评定小组逐户评定挂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村民学习先进、争做文明村民的热情。近年来,算李村先后获得了“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农民素质教育先进行政村”、“市级科技兴农先进单位”、“县级双强党支部”、“县级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算李人在豫东这片黄土地上踏踏实实地耕耘着富裕,小康的大道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