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第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政府当日全文公布《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2006年-2007年)》,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制定“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凸显了以更坚定信念、更有效措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心。
26日举行的2006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传来消息,近年来中国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大幅增加,国外企业索要的专利费用和赔偿额越来越多,动辄数以亿计。有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审结的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中,涉外案件同比上升77.48%。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论坛上说,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打火机、拉链和书写笔等传统产业到生物制药、数码芯片等高科技产业,都有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出现。外国企业往往结成产业同盟对中国整个行业或主导企业提起专利诉讼,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刘洋分析认为,中国企业频频遭遇知识产权诉讼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包括品牌在内的自主知识产权。
刘洋表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资源储备,在知识产权诉讼面前,中国企业“大多底气不足,往往还没有交锋就败下阵来,要么缴纳高额的知识产权许可费,要么继续为国外的企业打工,仅赚取廉价的加工费。”
国外企业正加紧通过知识产权竞争中国市场,中国自主创新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7万余件,但是46%来自国外,只有一半多一点来自国内。
据统计,目前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几千家,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中国的民航客机,100%从国外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
在中国众多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以高科技企业为多。从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到震惊业界的思科起诉华为案,跨国巨头们设下的种种“知识产权陷阱”让中国企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近两年,公司应付各种知识产权纠纷可谓是应接不暇,尤其是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更令我们头痛。”作为重庆唯一一家上市医药企业太极集团知识产权部的部长,陈康刚见到记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法律事务处处长姚树认为,潜在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其实早就有了,但国外公司提起诉讼却集中在最近两三年,这当中的“玄机”,除了中国加入WTO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已比较完备外,主要是中国企业和市场已发育起来,打知识产权官司对国外公司来说已经大有赚头,“到了该收网的时候了”。
如今,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26日刚公布的《纲要》说,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妥善化解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高效执法协调机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