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固定的课程外,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安排,一切都是突如其来的,感觉很混乱;30几度高温下在东方绿舟的户外活动,别的夏令营也完全可以进行———哈佛模式不应该是如此吧?”为期8天的2006年哈佛中美学生峰会昨天结束,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一边与同伴们恋恋不舍地说着再见,一边总结着此次活动的得失。
“这个活动我们每个学生要出2000元,还要报名经过层层筛选,其实就是冲着哈佛来的。但几天下来,感觉有些失望。”一位姓刘的女生这样告诉记者。
让同学们意见最大的是活动期间什么内容事先都一无所知。从第一天开幕式上突然让大家自由交流到寻宝游戏、到每天哪位嘉宾确定会来发表演讲到户外运动。“有时我们真的会觉得措手不及,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意外。”
事实上,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每天晚上11点多想确定第二天的采访内容时,负责人员只能告诉你,现在还不知道。有时会下午3点打电话告诉你6点有专家来,大家还要从市区赶到松江。
除了安排有些混乱外,不少学生还反映户外活动缺乏特色。上周五,在东方绿舟举行了一次活动,主要分为7个板块,有在智慧大道上寻找10张10位名人的照片,在地球村教育超市内寻找出10种商品的价格,划龙舟围绕求知岛一周并返回等。“我们几个是上海的学生,其实这几个项目无论是学校组织的活动还是一般的夏令营,都会涉及到,一点没觉得体现了哈佛特色。现在任何的野外训练或者拓展运动,都考验学生的团队意识啊。”
失望之余,不少学生还是客观地认为有些收获:熟悉了哈佛及美国大学的申请流程,与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了几天,也见到了哈佛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授。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不同声音,此次峰会的主办者、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主席汤玫捷表示,“哈佛就是要培养领袖人才,所以我们设计出很多游戏来考验学生们的决策能力、社交能力。很多活动或者游戏不提前告诉学生,就是让他们自己来摸索,提高应变能力,这是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至于东方绿舟的活动,也是哈佛方面专门设计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还有吃苦的能力。”
当然,汤玫捷也承认此次峰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所有的参与人员基本都是学生,大家都是在探索着如何将它办到最好,可能确实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以后的第二、第三届会办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