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记者 吴杰)在四川冕宁县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这两个字的正式出现就是在冕宁一带。县党史办主任王大钊向记者分析了这两个字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的原因。
"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这是1935年5月中央红军占领冕宁县城后,朱德总司令签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的几句话。这是'长征'一词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此前,中央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时的提法叫'突围',也没说要走到哪里去,只说'要突破敌人的封锁,深入到敌人的后面去进攻敌人'。遵义会议后,陈云在传达会议精神的提纲中,也曾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西征'。自从朱总司令的布告出现这个词后,红军来往电文中相继出现了'万余里长征'、'一万八千里长征'、'两万里长征'、'两万五千里长征'等词句。
"'长征'一词之所以出现在冕宁,主要原因应该是从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到1935年5月进入大凉山彝区的冕宁,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记录已达到了一万零七百余里路,奔走了近10个省区,这就为这个重要的征程出现一个合适的称呼创造了条件。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回头路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一直在影响着不少人,而事实证明走回头路是行不通的,中央红军只能绕道川西北上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继续漫漫的长途征战。'长征'一词的提出,客观上有利于统一思想继续北上。
'长征'一词虽在1935年5月就已提出,但其壮烈、伟大程度直到长征结束红军落足陕北后才慢慢被世人所知。美国有名的记者索尔兹伯里曾这样评价长征:'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相比,拿破仑的远征不过是一次郊外的旅行而已',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他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一篇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