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大概是几年前的事情。当时,国外媒体纷纷表示关注。英国外交部的刊物《北京共识》写道:“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字里行间无不流溢出赞誉之意。今天从报纸上看到,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点议题并作出决议。对于这一举措,全国人民尤其是像我这样经历过十年浩劫、深受“斗争哲学”之苦的人,举双手表示坚决拥护。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智慧。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2005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700美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现时期”,即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出现动荡甚至倒退。是前进还是倒退,关键看执政党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采取正确的措施。党中央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到来之际,及时作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勇气。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正视了当前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在经济增长、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拖欠工资、环境污染、执法不公等问题。前些日子,关于我国基尼系数是否达到警戒线的争论曾经一度成为焦点。这些都是危及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及时解决,必将最终妨碍社会进步的总体进程。对于这些问题,中央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了很多事情。如果说前几年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从理论层面作出战略构想,那这一次就是从实践层面采取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措施。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能流传千古,正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憧憬。但固步自封的小国寡民与现在所构想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然不能同日而语。现在要建设的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能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
荀子说:“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这句话说的是人心的力量。如果民心、民智、民力得到凝聚和发挥,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