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专题文章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十七大代表访谈录】新华网专访李登海

   

李登海接受新华网山东频道总监郝桂尧采访

  他向我们走来。一身工作服,一双沾满泥土的旅游鞋,加上被太阳晒黑的面孔,使他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土地气息。如果不是当地宣传部同志的介绍,我肯定认不出他了,这个朴实的汉子就是十七大代表、被称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不太喜欢表达的李登海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李登海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是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他因为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据介绍,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3。2004年2月20日,他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6月21日,李登海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一起,被授予200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我们曾多次约李登海到新华网做客,但是因为玉米新品种试验正进入关键时期,他整天呆在玉米地里,抽不出时间。9月28日,冒着毛毛细雨,我们专程来到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在一片玉米地附近的招待所里,利用中午时间对李登海进行了专访。

  【记者】李院长,首先我代表新华网的网友对您当选为十七大代表表示热烈祝贺!请问您现在心情如何?

  【李登海】这一段时间,我忙碌中又很激动。能当选为十七大代表,我非常高兴!能代表这么多党员,参加党的代表大会,我感到担子很重。

  我们党作为一个光荣、正确、伟大的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强大的新中国,又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进入了小康社会。目前,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会更快发展。这证明了党的伟大决策是正确的。

  参加十七大,是我的一个学习机会。我要通过大会,把我们党的最新精神理解好,领会好,并完成大会交给的各项任务。

  【记者】您把"温饱"这个词说得特别重,因为您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据说搞杂交育种,成功的几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许多农业育种专家一生也培育不出一个优良品种。而您从一个农民技术员起步,30年间培育出30多个高产玉米新品种,这是为什么?

  【李登海】这也不是命运特别青睐我,可能是因为我和玉米有缘,而且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初中毕业是在1966年,家里成分不好,不能继续上学,就回村里务农了。那年我17岁,正是激情燃烧的时候,种地都特别认真。我记得在小本子上抄录过一段马克思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陡峭山崖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年后,因为我种的地产量高,就选进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当时的胶东农村正提倡"科学种田",咱这里正好是山东莱阳农学院的科研基地。引种新的粮食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试验是我的主要工作。我和村里的年轻人整天琢磨怎么提高粮食产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份材料说,美国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而当时我们的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这让我吃了一惊。

  当时,咱这里种的玉米品种是"二马牙"、"小粒红",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我想,要想高产就要培育新品种,我一定要培育出高产的玉米种来!从那时起,我白天在玉米地里干活,晚上就学习有关育种的理论。我第一次创高产的时候,把所有本事都用上了,施肥,播种,间距,行距,算得非常清楚,我天天到地里,就是外出办事回来,也要打着手电到玉米地里转一转。那一年,玉米长得又高又大,亩产达到512公斤,超过了1000斤,大家非常振奋,看到了赶超美国的希望。1973年,我种的夏播玉米亩产达到620公斤。1974年,我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去学习玉米育种和栽培原理。我在教室前种了一块玉米,边学习边实践。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刘恩训教授送给我20粒美国杂交种子,我回家开始了新的一轮育种实验。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家,就要比其他的科研专家吃更多的苦,遭更大的罪。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机遇随时可能从你身边溜走!

  【记者】您在已经小有名气的时候,为什么去了海南?而且至今已经有29个春节是在海南过的。

  【李登海】因为我遇到了一个槛儿。就是从开始育种后,8年时间了,种了120多个品种,120多个高产田,始终无法超越亩产700公斤这个瓶颈。当然,我也有了一个新的动力,就是入党。1976年2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想,我是一名党员了,要做得更好。为了和时间赛跑,我要把一年当成两年用,而冬季育种条件最好的地方在海南,我去海南是为了加代育种。大概是在1977年冬天,我和同伴一起来到海南陵水县荔枝沟,这里是黎族兄弟的聚居区,当时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我身上背着干萝卜丝和猪大油,还有老师送的20多颗玉米种子,用了八天八夜,从莱州到了海南,什么交通工具都坐了。当时莱州还叫掖县,和陵水相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荔枝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寨,这里的试验隔离条件好。没有住的,我们自己砍来树枝,搭起窝棚住,既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更挡不住蚊虫、老鼠、毒蛇。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后来住进一间没有门板的小茅屋,吃饭就更简单了,三块石头支上口铁锅,用干萝卜丝煮一锅汤,下进去面疙瘩,就是主食了。我穿一条短裤,整天都被汗水浸湿了。虽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育种工作仍要进行下去。

  我把带来的育种材料一粒一粒仔细地播进地里,浇水、除草、灭虫,起早贪黑;怕黎族老乡的水牛跑进地里糟蹋玉米苗,我们就上山砍来树枝圈起篱笆墙。砍树枝的时候,一不小心,盘踞在树上的毒蚂蚁就会落到头上、脖子里,痛痒难忍。衣服、裤子撕破了,身上挂出一道道血口子,那时候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披荆斩棘。

  给玉米杂交必须进行人工授粉,必须在夏天最热的季节进行,而且越是天最热的时候越要在地里工作,在玉米地里钻上一趟,不仅全身会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而且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一般人都会中暑。

  1979年,我们成功研制出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亩产高达776.6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更重要的是,从这时起,我确立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高产研究的方向。这是我进行高产玉米研究的"第一个高峰"。

  【记者】有人说,为了事业,连续29个春节不在家里过,在中国,只有李登海一人能做到!您觉得值得吗?您是不是在海南找到了紧凑型玉米这一育种方向?

  【李登海】怎么不值得啊!我国是一个玉米种植大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北方人的主要食物就是玉米,我们这里叫苞米,甚至还有连苞米也吃不上的时候,我就挨过饿。长期以来,我国玉米的主要品种是平展型的。我在试验中发现,这种玉米很难高产,就提出玉米要高产必须选育紧凑型的玉米杂交种。当时,这是对传统育种理论的挑战,前所未有。

  我提出了将全国玉米种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移。

  什么叫平展型玉米品种?这种玉米的叶片是平展型的,玉米是高秆作物,叶片长出来以后平展,平展以后又下垂,造成的结果就是互相遮光,株数少。要想高产,就要增加每亩的株数,密度加不上去,产量就不行,而选用紧凑型玉米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紧凑型玉米叶片是朝上冲的,透光性非常好,适合高密度种植。我用了8年的时间才从农家品种走向了杂交玉米,从平展型玉米发现了极为高产的紧凑型玉米。

  我研制成功的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叫"掖单2号",这是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种,亩产达到776.9公斤。按照当时我国的农业发展规划,玉米亩产400公斤是被称为"长江水平"的最高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到776.9公斤的亩产,这让很多人都无法相信,甚至连农业技术专家也有质疑。

  事实胜于雄辩,我研制的紧凑型玉米,是一种高光效株型,茎叶夹角小,叶片挺直上冲,非常理想。其叶向值、消光系数、群体光合势、光合生产率等生理化指标更趋合理,实现了"五个突破",种植密度提高50%,叶面积指数提高了50%,经济系统提高了25%,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提高了50%,单产提高了60%。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增加1000株到1500株。1990年9月2日,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国玉米生产会议特意安排在莱州市召开,就是为了推广紧凑型玉米。

  我的紧凑型玉米在全国推广近20年,至今仍保持每年10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在我科研生涯的第一个18年,育出了亩产超1000公斤的掖单13号,创造了每亩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第二个18年,我正在培育超级玉米,它的亩产是1400公斤,高产能力有进一步的突破。

  我认为,这些年我国玉米产量提高,推广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主导因素,我国应该走以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核心,以播种为基础,以密度为保障,以肥水调控为重点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路线。

  【记者】在这么多年的日子里,您有没有失望和灰心丧气的时候?是什么支撑着您一直坚定地往前走?

  【李登海】我哭过多次。

  在海南,刚去不久遇到这么一件事,我们那么辛苦地从春天开始播种,采取各种措施,力争高产。9月初的一天,伴着大风突然下起冰雹,40分钟,玉米地里就惨不忍睹了,我当时心里心灰意冷。水很深,我站在地里只会流眼泪了。365天,我们一年只能种一次玉米,这一年就这么完了。我咬紧牙关下定决心,明年再干。

  还有一年,种子刚刚冒芽。我到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才回基地,看到黎族老乡的两头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踩踏得一片狼藉,我两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嚎啕大哭了半天。从此后,我落下个病根,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另外,为了能培育出更多的新型玉米品种,我也放弃了很多东西。1984年,我被任命为县科委副主任,只在办公室呆了几天就跑回了玉米地,好像玉米地里才有我的魂。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后农科队解体,原来的实验田、同伴和科研条件统统没有了,我成了一只"孤雁"。那一年,山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我干脆放弃了吃皇粮的机会,还把母亲的户口办到农村,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责任田继续钻研育种,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民营的玉米研究所,10多个人跟着我,去探索一条农业科技的新路。另一次是1991年,我突发脑血管梗塞,生命垂危,在医院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

  你问是什么在支撑着我?我是一个党员,就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先进性,在这个社会起一种带头作用。因为我挨过饿,知道饥饿的滋味,我国的现实条件是人多地少,通过培育高产良种提高单产,是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玉米已不仅仅是粮食、饲料,它还越来越多地成为工业原料和一种生物能源原料。这种社会需求也是我的压力和动力。

  【记者】听说您最爱唱一首歌,是《三百六十五里路》。唱歌能排解压力吗?

  【李登海】我给你背几段歌词:"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三百六十五里路哟,越过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哟,岂能让它虚度,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为什么我喜欢唱它?因为这首歌好像是专门为我写的,表达的就是我最内心深处的东西。

  我没有什么更多的爱好,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玉米培育只有12万分之一的成功率,我的这12万分之一就是从时间中挤出来的。母亲从小含辛茹苦把我带大,失败的时候给我鼓励,成功的时候让我戒骄戒躁,母亲一生给了我最大的支持,而我却因为工作没有尽太多的孝道。我在中华民族集体团圆的时候,却总不在她老人家身边,是不想吗?不能啊。我也没时间照顾儿子,好在他现在也喜欢上了育种,成了公司科研中心的主力,每天都跟着到田间从事玉米育种。

  在海南,想到他们的时候,我就面向北方,喝上几杯酒,大声地唱《三百六十五里路》,心里的思念是那么重,但是还要坚持。

  【记者】2005年是您最为辉煌的一年,这一年被业内人士称为"登海年"。您曾几次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并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候选人。您能介绍一下那年的情况吗?

  【李登海】这一年,有几件大事对于我而言很重要。我们企业成功上市,登陆资本市场,并再次创造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而且又一次获得亚洲大奖。这年的4月18日,我创立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而且它的业绩很优秀,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当年排在137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位。

  在继紧凑型玉米研究之后,我开始研究"超级玉米",并取得了重大成果。我有一个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超试1号",2005年10月17日,亩产达到了1402.86公斤。事隔16年后,我再次创造出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这一科研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在夏玉米育种、栽培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有人说,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我,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

  11月8日,第二届亚太种子协会上海年会在上海召开。在这次年会上,我获得了"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我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起站在了世界种业领域的最高领奖台上。我们在中国的粮食生产方面,给国家在解决温饱问题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事当年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记者】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就有人称你为首富科学家。你为什么要选择上市?您是如何对待财富的?

  【李登海】当年上市的想法也不复杂,就是一个民营企业走到一定程度,想发展得更好,就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选择上市是一个最佳办法。

  我辞去公职以后,办了一个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这是一个民办科研单位,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据说当时在中国是第一家。我们没用国家一分钱,所有资金都是筹集来的。1993年5月,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下设的远征公司,这是后来上市的登海种业的雏形。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我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1.14%。后来,陆续将莱州市24个种子公司和3个市直种子经营单位纳入旗下。现在,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4.8亿元,净资产2.6亿元,在全国建立了稳定的玉米育种基地,而且拥有国家级的玉米研究中心,是我国规模最大、科研力量最强的玉米育种企业,全国种子行业50强之一。

  登海种业是深沪股市第三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股票。上市的时候,我被资本市场衡量出的身价是11亿元,超过了袁隆平。就有人喊我"中国科学家首富"。

  其实我自己对钱没感觉。多年养成的过紧日子的习惯,改不了。从前缺钱的时候,节约每一分钱用于科研,因为所有的科研经费,都是自己出。很多时候,因为开会或为了科研赶时间,坐飞机也会选择经济舱或买打折机票。因为我是全国人大常委,有时别人给买了头等舱,我尽可能退票换成经济舱。到了机场,除非有人接,平时我连出租车都不打,而是坐公交车到市区。至于日常生活,我不爱名牌,最爱吃的食物依然是大葱蘸酱、玉米面豆子粥和菜包子。

  【记者】据说最近您有很多喜事啊。您研制的超级玉米是否到了推广阶段?

  【李登海】是啊,我们家有了下一代,今年初我的孙子出生了。而我另外的孩子玉米已经传到第86代了。你别觉得奇怪,因为我们在海南育种,一年可以繁育三至四代。这"86代孙"就是高产超级玉米品种登海3719。

  我的前半生用玉米新品种为社会创造了近1000亿的效益,后半生我要再为社会创造一千亿的效益,就靠超级玉米品种了。超级玉米就是能够改变"玉米世界"的又一粒种子。

  别人都说,我一进玉米地就有精神,就一点也不累。玉米其实是有生命的,你仔细听可以知道它们也会唱歌,也会说话。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的超级玉米要比别的玉米矮,但矮得太漂亮了,因为我们控制了多个致矮性基因,就像一对夫妻结婚后,有一方个头矮,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矮,这就是由基因控制的,不过个子矮了能抗倒伏,去年秋天碰上九级大风,我的玉米就没什么事。超级玉米的突出特点,一是抗倒伏,二是抗病能力强,而这正是玉米高产的两大保障。你要把我的玉米和别的品种放在一起,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的玉米特别绿,特别壮实,玉米棒子特别大。

  超级玉米每亩有几千株,亩产基本都能达到1200-1400公斤。

  现在,超级玉米品种还处在国家新品种审定实验中。一旦审定后得到大面积推广,对于我国玉米生产能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现在,我兼职太多,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为了挤出时间育种,我有时凌晨就起床看材料,六七点钟开始给公司管理人员打电话安排工作,大部分时间就是呆在玉米地里。在玉米地里的那种舒畅的感觉,你们是体会不出来的。搞科研有时候也会觉得累,觉得厌倦,但一到玉米地里,心情就会愉快起来。满眼都是绿色的希望。

  【记者】十七大召开前这一段时间您要作些什么工作?您将怎样履行一个代表的职责?

  【李登海】我从一个普通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个农业科研人员,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靠党多年的培养,对党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说。

  我曾经是党的十四大代表,那时候,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很快发展。十七大即将召开,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证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我们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开好十七大,完成会议交给的各项任务。

  作为我自己,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搞好玉米新品种的研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提高农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记者郝桂尧)(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30日电)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