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大寨:从计划经济“样板”到市场经济“新农村”
2007-10-15 18:08:3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太原10月15日电(记者高风顾钱江周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在文化大革命结束30年后,颂扬已故中国领导人毛泽东的歌曲和政治口号在山西大寨村的窑洞中依然响亮。

  这种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如今已被改建为农家饭店、旅社和商店,音响和电视中不断播放着当年的红色歌曲和纪录片,勾起人们对40年前中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记忆。这些已成为大寨发展旅游业的最大卖点,每年吸引30多万游客来到这个华北太行山中的小村庄游、住、吃、娱、购,给大寨带来40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

  靠发展旅游业和兴办企业,去年大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几乎两倍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里人有甚,大寨人就有甚。”十六大代表、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这样形容村民今天的富足生活。

  1964年,17岁的郭凤莲已是全国闻名的“铁姑娘”。她和大寨人在这个“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荒山沟里造出了800亩“海绵田”,创下亩产500多斤的奇迹,成为当时人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受到毛主席的称赞。一场“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随后席卷全中国,海内外约有1000万人来这里参观。

  “文革”结束后,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红色样板”陷入低谷长达10年之久。上世纪90年代,郭凤莲重回大寨,带领村民先后兴办了制衣、水泥、煤炭运输、贸易、饮品等企业,并用“大寨”这个金字招牌与外地企业联手发展,其中包括有名的“大寨核桃露”。郭凤莲透露,大寨村正在筹建一座投资3000万元、用甜高粱和木薯生产燃料乙醇的工厂,还计划新上玉米加工、沼气发电、屠宰等新项目。

  “大寨要从过去一个单纯的种粮村,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农村。”郭凤莲说,“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让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眼下,上海同济大学的设计师们正在帮助大寨作新农村建设规划,漂亮的两层小别墅将成为大寨人的新居。

  郭凤莲在2002年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共十六大,当时她深有感触地说:“大寨的农气淡了,商气浓了。”

  曾经是中国农业样板的大寨梯田,部分已退耕还林,另一部分也不种粮,而是被果树及松、柏等景观树种所覆盖,1900多亩荒山被辟为森林公园。

  工商和旅游业给大寨带来了繁荣和富裕,但也让一些人产生疑问:当年的窑洞变成了饭店,也没有了梯田,大寨精神还在吗?

  郭凤莲的回答是肯定的。大寨是一个小山村,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500多口人,才550多亩地,干旱缺水。她说,在这么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大寨人不向别人伸手,全靠自己吃苦受累才换来今天富裕的成果。

  “在建设新大寨的同时,也要保存好大寨的历史。”她说,“要想过更富裕的生活,大寨人还得拼着干,还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过去5年来大寨企业每年的收益都在500万元以上,这使得大寨人可以享受到中国大多数农村没有的“福利”:从幼儿园到小学免费上学,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100多元的养老金,考上大中专学院的学生有奖学金,还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

  郭凤莲说,大寨富了,但不会把钱都分光吃尽,而是要把一部分留在集体里,用于改善全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企业投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贫富分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寨是共产党毛主席树起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的大寨。”郭凤莲说,“通过科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把这面旗帜传下去。”

  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前强调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郭凤莲表示最为赞赏。她说,希望人们实事求是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大寨,“应该让大寨人放开手脚去做自己的文章”。

 
【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全国代表大会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高风 顾钱江 周岩 编辑: 侯玮
·十七大·数字——第二辑
·十七大四场记者招待会采访通知
·感动总书记的梁舜华收看十七大 记下9页笔记[图]
·一堂特别的党课 杭州流动党员收看十七大开幕式
·改革第一村小岗人关注中共十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