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报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某社区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关注民生、解决民生的新举措,其中一项是社区干部每月至少深入社区和辖区企事业单位1次,听取意见和建议。无独有偶,不久前笔者又见一条新闻,某乡镇作出规定,镇级领导必须每月两次深入到村里,村干部必须每月两次深入到农户家里。
这样的规定很让人纳闷:社区领导日常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和辖区企事业单位,中间没有什么环节,到他们那里去也算深入,那深入不是太滥了吗?镇领导到村里,村干部到农户家里也根本不存在什么“深入”的问题。对于那些任职几年还不知道社区情况的社区干部和任职几年还不知道群众要求的镇干部来说,到社区、村里去一下,的确也算是“深入”了,但这种“深入”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伪深入”,正是我们要革除的,怎么能拿来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目标呢?
“伪深入”之类,看似用词问题,实则还是工作作风问题,反映了不同的群众观、利益观,也反映了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和思想境界。记得在河南省内乡县古县衙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之所以为人传诵,正由于它阐释了“官”源于民的道理。一个党员干部只有谨记自己来自群众,不忘自身的公仆本分,身在基层,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心里想着群众,感情上恋着群众,即使没有规定,不去规定,也会常“深入”多“做事”。而身在基层,脱离群众,应付群众,糊弄群众,心里没有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即使能按照规定“深入”一、二次,也是为了“做秀”。
我们现在都在讲求真务实,倡导先进性,我想最根本的还是要先把这类“伪深入”除去。一是要跳出事务圈子。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基层干部要学会立体思维,用“弹钢琴”的方法,有效地运筹时间,科学地安排工作,彻底地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做到少一点迎来送往,少一点陪酒陪会,少一点习惯性的应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扑下身子办实事。二是要讲求工作效率。基层干部要在正确决策的前提下,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好事快办,办一件成一件,让实事落地有声。三要是心系群众,尽力服务群众。古人有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满怀热忱,眼睛向下,扎根群众,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乐民所乐,忧民所忧,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也才能捕捉蕴藏在群众中的智慧“金矿”,不断汲取营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只有这样,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赢得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