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二十年前,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在贵州毕节地区倡导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二十年后,这个试验区取得诸多成果,成为科学发展的典范。
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十日下午举行集体采访,邀请厉以宁、何丕洁、李卓彬、王孝询四名政协委员,畅谈“民主党派帮助毕节地区脱贫致富”情况,并答记者问。
贵州毕节地处乌蒙山腹地,喀斯特地貌,高山贫困地区。一九八八年,时任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此考察,发现毕节经济发展中的困难,遂倡导建立毕节试验区。同年六月,国务院批准建立试验区。
资料显示,毕节二十年来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近十四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十八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十一倍,改革成效显著。
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在毕节试验中积极参与。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介绍,八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中,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参加毕节扶贫,在毕节试验中,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帮助国有企业改制变成现代企业,实践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探索城乡一体化,帮助农民造林,指导农作物种植,帮助解决高原畜牧问题、水利建设问题、土壤改良和环保等问题,取得了科学发展的丰富经验。
致公党中央常委王孝询认为,毕节二十年为科学发展探索了一条比较好的模式,就是把“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统筹规划,把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最终归结到走科学发展之路。不过,他也指出,推广毕节经验,决不意味着要全部照搬这种模式。
厉以宁透露,今年秋天,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将在毕节地区召开纪念毕节试验区成立二十周年大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