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北京3月11日讯(本网特派记者 周娜 李敏)“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席话让人大代表们倍感振奋。“只因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全国人大代表陈飞走出人民大会堂时,异常激动。
环境保护,一直在人们的视线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两会期间的的10日上午,话题又被拾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振华副主任、环保总局张力军副局长,就环境资源和节能减排问题答记者问。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节能898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4.66%和3.14%,首次实现了双下降。
2007年,浙江811环境污染整治取得阶段性胜利。曾经被扣上“重污染”帽子的整治区陆续“摘帽”。人们欣喜地感受到,这个东部沿海经济强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也更蓝了。
全国两会上,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们直面环保问题,建言生态省建设。
反思太湖蓝藻事件
“过去人们常说要绿水青山,可在我们湖州,由于蓝藻事件的影响,大家都不愿意再提‘绿水’二字。”在浙江代表团审查计划和预算草案报告时,湖州市市长马以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马以介绍,湖州地处太湖南岸,并以此得名,一直以来,在长三角地区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3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但是,2007年发生太湖蓝藻事件,在湖州界的太湖水面蓝藻污染尤其严重,许多都是蓝藻颗粒,从湖中取出的水已经成糊状。
太湖蓝藻事件给湖州市敲响了警钟。从2007年春天到年底,湖州市多次启用备用水源。“虽然我们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可湖州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备用水源的启动意味着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湖州市痛下决心,拆除了湖边专门搞餐饮的20余只大船,并把200多户渔民迁上岸定居。现在,太湖入水口取水水质是二类或三类。
马以说,湖州虽然整体环境质量较好,可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整治。一是加大矿山整治力度,把矿山开采生产控制在最小范围;二是凡是向太湖流域排放含氮、含硫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湖州太湖流域的整治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太湖的水质。而湖州要发展,也必须要保持太湖的良好水质。马以说:“生态建设与环保问题,总理在报告中重点提及,太湖蓝藻事件使我们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念,这样才能保持与发挥好湖州的生态优势!”
来自湖州德清的全国人大代表夏士林深感太湖污染之苦,去年,夏士林在全国两会上递交了《关于加强太湖清淤和蓝藻治理工作的建议》,里面提到了“如果氧化铁企业高浓度氨氮的治理难题能够顺利攻下,则将对太湖清淤和蓝藻治理都产生深远影响”。今年,夏代表从治理太湖水体本身延伸到了根本的制度问题。
夏士林代表建议,尽快设立太湖专门管理委员会,一方面落实对太湖的强有力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充分协调、调动沿湖地区的各种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对太湖真正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
衢州:一江清水向东流
衢州对于钱塘江整个流域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有着重大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市长孙建国提出,衢州江付出更大的成本来防治环境污染,确保“一江春水向东流。”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衢州市的发展理念。衢州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地区域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九个全国生态性良好地区之一。
在生态建设方面,衢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年来,衢州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263万亩,绿化示范村202个,还淘汰了水泥机立窑117条,关停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造纸、味精、化工、电镀、冶炼、炼忧等企业700多家……这在历史是没有过的。
让许多人担忧的是,关停了如此多的企业,近几年衢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可能会跟着减缓。衢州市市长孙建国说,恰恰相反,衢州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衢州制定了一个长远的“三步”规划,2006年,衢州已经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一片绿”的地级市。接下来的两步就是,2009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以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发展绿色GDP
台州,浙江的又一块民营经济的热土。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台州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城市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之都和新型的港口城市。2007年,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市长陈铁雄说,现在的台州,正在努力创造“绿色GDP”。
许多城市,因为经济的发展,往往牺牲了生态与环境,老百姓谈何“幸福感”?在陈铁雄看来,绿色GDP正是在为百姓创造另一种生活的“幸福”。
陈铁雄代表说,为了保证生态和谐,台州先后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将大力推广农家乐旅游和绿色食品,建设省级以上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村镇、市级生态示范村和市级生态示范点等。到2008年,台州市要有50%以上的村镇为市级生态村镇。“我们还将大力推动立体绿色工程,营造良好的城乡生态,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让环保知识进课堂
“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尽公民之责,呼唤环保。重提菜篮子,拒绝白色污染!”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陈飞带着56个菜篮子和5000块手帕进京的时候,这样说道。
他的视角下的环境污染,也是一名普通公民在生活中的真实所见。陈飞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应当将环保知识列入中小学教科书,并设立相应环保课程。让人们感受到正在面临的环境危机,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染。
以一氧化碳中毒为例,以陈飞所在的永嘉县桥头镇外新村为例,全村外出经商的有60余户人家,因“煤气”中毒的就有四户,其中有8人是经过抢救夺回生命。但如此算来,遇“煤气”中毒率远运超过了交通事故率。这就是人们对环保相关知识欠缺造成的。
“哥斯达黎加教育委员会对中小学教科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将环保、交通规则、性教育、反暴力和反吸毒等内容加入教材,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加入这些内容,目的是帮助孩子们从小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观念、道德标准和行动准则,让他们能够用批评的眼光分析和对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陈飞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将环保相关知识列入中小学教科书中,专门开设相应环保课程,如像一般学校开设美术课、音乐课一样,教育从小开始,从娃娃抓起,才是一个持久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