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6日讯 产品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让出口产品享有良好信誉。怎样达到这一要求,让我国产品成为“放心制造”的代名词,成了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建议设立“国家质量奖”
“产品质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代表认为,首先要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质量的氛围,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更新落后的质量观念。他表示,欧美、日本等的实践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落后的质量观念。
陈海啸代表为此建议制订质量奖励条例,设立政府性国家质量奖和质量基金,在国家层面对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和组织进行鼓励,推动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达到世界级水平。他认为,国家质量奖应直接由国务院授予,评奖对象可分为企业和组织两大类,企业类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组织类则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及政府机构。对获奖者,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质量改进及绩效卓越的经验和做法。
对食品行业实行溯源监管
“抓好产品质量,一定要让每天都成为‘3·15’,因此,必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代表这次提出了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议案。他认为,去年10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明确责任人、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电子监管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安全标准等方面仍有不足。
宗庆后代表认为,实行电子监管制度的目的是追溯每一独立包装产品的真实性,但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原料掺假、生产过程或流通环节缺乏控制等,电子监管体系难以消除这些问题。而且,由于食品行业最小包装的产品数量巨大,实施监管码对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带来经济压力。因此,他建议将其修订为溯源监管制度,即通过现行的商品条码制度、规范的食品标签制度等追溯每个产品的真伪。
对于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宗庆后代表还建议,理顺管理机制,消除多头管理,应明确从“行政监管”走向“法制监管”的方向,制定、修改、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配套法规,从而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完整的、协调的、适应形势发展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法制监管网。
关键是安全监管核心体系建设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代表说:“要把好食品质量关,核心是要建立高质量的检验检测机构。”他为此建议,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社会中介发达的检验检测机构系统,检验检测总体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其中,2008年至2010年为第一阶段,要完成每县(市、区)至少设立一家能基本满足当地检验检测需求的政府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统一的政府检验检测计划。
要尽快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姒健敏代表认为,首先要整合资源,对各地监管部门上报的检验检测计划进行论证,删除重复、不合理的计划;由财政部门对整合后的计划统一预算,将经费列入专项经费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专款专用;实现全国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实行政府检验检测机构与监管部门相脱钩,选择部分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育和发展检验检测社会中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