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难道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吗?你吃得下来,管得了它吗?”在全国人大湖南团9日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这样表示。(3月9日中新社)
当前,国内到海外抄底的声音越来越高。一方面,欧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股价大幅下跌,有寻求国家支持和海外并购的意向;另一方面,相对于欧美来说,中国经济保持相对稳定,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国际社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身上,呼吁中国能够“站出来”拉动世界经济,而一些国际投行和企业人士则呼吁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抄底。国内企业眼看海外一些知名企业严重缩水,伴随着耳边不断响起的到海外抄底的忽悠之声,心里早已痒痒,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启程抄底。
笔者一直认为,以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以及对海外的认知,我们对欧美国家的熟悉程度非常有限。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来说,谁能想到美国的百年老店纷纷倒下,花旗银行如此不堪一击?谁又能想到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如此下场?欧美企业一直被赞赏如何讲信誉、守信用,但在金融危机面前,信用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金融危机尚不见底的情况下,盲目走出去抄底,本身风险就很大。即使能够抄底,我们买个企业如何管理?买个楼房又如何维护呢?正如王岐山所说:“你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把握吗?分析过双方的文化差异了吗?了解当地的工会劳资关系吗?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这种信心会让我害怕。”在这方面有很多例子,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到华尔街抄底,购买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公司的摩天大楼,美国人感叹,华尔街可能要成为日本的华尔街。然而,不到两年,楼价缩水,日本企业无法脱手,而不动产税、物业管理费、楼房维护费等每年要花去惊人费用,最后万般无奈以购买时一半的价格又归还给洛克菲勒公司。日本企业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我们今天又怎能步其后尘。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但在海外并购的路上却总是磕磕绊绊。从TCL吞下汤姆逊后的消化不良,到上汽收购双龙后的尾大不掉;从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功败垂成,到中国平安并购富通后的巨额亏损。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泽民所指出的,跨国并购与国内资产重组不同,其背后是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如果企业事先不做好充分准备、准确判断,而是带着一种抄底的心态参与海外投资,不仅无法从海外并购中获得利益,相反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之中。黄教授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海外并购不是不可以,但我们先要问问自己,“你准备好了么?”,否则,抱着抄底、捡便宜的心态,吃亏的恐怕还会是我们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