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国庆60年 > 新中国60成就 正文

奇迹,一个国家的光辉历程

  奇迹,一个国家的光辉历程(国庆特稿1)——献给新中国六十华诞

  60年前的10月1日,一个声音宣告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国新梦,由此萌动。

  60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却又恍若隔世。

  纵向看,中国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为一个总体富裕文明的国家,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为一个初步繁荣强盛的国家。

  横向看,中国已经从世界旧格局的抗争者成为新格局的积极参与者,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镁光闪耀的中央。

  新中国60年,上演了这个星球上波澜壮阔的一幕。

  跨 越

  经济发展,城乡巨变,民生改善,勾勒出共和国一个甲子最耀眼的轮廓

  细节,往往蕴藏着历史最真实的力量。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欢迎大军进城的人群中,美联社记者西默·托平记下了他亲历的场景:“他们沿人行道整齐地坐在背包上,步枪斜靠在肩。附近居民端来热水热茶,热情地倒进他们从皮带上解下的碗和杯子里。”

  胜利的消息传到北平,在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挥笔写下那首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两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沧桑——在近代百年风云中,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饱受屈辱与掳掠?对于这个古老民族来说,有什么情感比对独立与富强的渴望还要强烈?然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对的并非全都是鲜花和笑脸,封锁与禁运中,还伴随着这样的预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还没有一个政府解决得了。”

  和平刚刚降临,神州大地还是一片凋敝景象。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民族工业奄奄一息。1946年初,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台30吨重的庞然大物,意味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美国已跨进信息时代的门槛,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甚至还不能生产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

  新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跨越。

  1956年7月13日,52岁的老司机马国范又剪头又刮脸,兴奋不已。他将开动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

  这一天,12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老马师傅带着车队刚开出来,就被围得水泄不通,车厢里、脚踏板上、保险杠上都是人。很多人手里没有鲜花,就拿高粱、苞米往车上抛撒……

  这样的“第一”,在新中国60年的历程中俯拾皆是。

  从武汉长江大桥到三峡大坝,从大庆油田到秦山核电站,从完全国产化的成渝铁路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从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到风驰电掣的“和谐号”动车组……中国人用激情和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点点进步,一次次突破,累积成共和国惊人的跨越。

  6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77倍,人均增长32.4倍。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总量呈“加速度”扩张:从1万亿元到10万亿元用了15年时间,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而从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仅仅两年!如今,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60年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由“微不足道”上升到6.4%,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改革开放30年,经济年均增长9.8%,世界同期为3%。比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长9.2%、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长8.5%略高,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之长举世罕见。

  跨越中,一个强盛的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跨越中,伟大的建设成就惠及亿万百姓。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向世界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儿女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中国人亘古以来的梦想,如今变成现实。

  由贫穷变成富裕,中国人的钱袋鼓起来。6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近15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10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加2.5万倍。

  由短缺变丰盈,中国人的日子甜起来。粮票、布票、油票乃至肉票、鱼票、鸡蛋票流行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商品流通渠道延伸到城乡每个角落。吃饭讲营养,穿着讲品位,健身潮、出境游,中国人的生活正从关注温饱的生存型向追求质量的发展型提升。

  由“东亚病夫”变成“东方巨龙”,中国人的身心强起来。60年来,中国人的人均寿命由35岁上升到73岁,青少年文盲率降低到3.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截至今年8月,新中国的体育健儿共夺得2310个世界冠军。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我们所有跨越的落脚点。只有实现了民生的跨越,我们所有的跨越才变得更加真实、更有意义。”

  转 折

  改革开放是60年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变革、最为重要的抉择

  1900年,人类迎来一个新的世纪。

  新世纪的曙光,没有眷顾中国。那一年,经历过戊戌变法失败的梁启超流亡日本。飘摇的海船上,他写下传诵至今的名篇《少年中国说》,直陈中国已是一个衰朽的老人。

  1973年,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书中写道,“如果中国人真正从中国的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们成功地从这种错误的循环中解脱出来。那他们就完成了一项伟业,这不仅对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且对于处在深浅莫测的人类历史长河关键阶段的全人类来说,都是一项伟业。”那一年,中国占世界出口额比重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0.65%。

  百年后的新世纪,曙光照亮新中国。2001年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北京获得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7年后的8月8日,当“中国画卷”在“鸟巢”徐徐拉开,世界分明看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中国”。

  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少年中国”提供了成长的摇篮,那么改革开放就是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动力。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中国开始了伟大转折。这次决定性的转折,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历史方位,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至今回响在神州大地。

  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1979年,中央提出试办经济特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资金、智力,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从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开放进而向沿海、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直至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开放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真正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开放型经济成为发展的强劲引擎。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50年增长2266倍,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2008年合同金额达到11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从微乎其微到跃居世界第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回归了发展的常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中国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彻底摆脱姓“社”姓“资”的困扰。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激发财富的阀门一经打开,创造财富的活力便奔涌而出。

  安徽芜湖的“傻子瓜子”曾因10多个雇工,引发了是不是搞剥削的争论,而如今全国人大代表中已不鲜见民营企业家身影,人们感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正确选择。

  邓小平当年曾将一股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赠予来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如今中国A股市值已突破3.2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股市,人们发现:对合法非劳动收入的保护,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新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而如今,中石油开始“走出去”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股份,中石化收购了总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人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扬帆远航,到世界经济的“大洋”中劈波斩浪。

  “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这是60年发展中最关键的变革、最重要的抉择。”经济学家厉以宁说。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新世纪始于1978。理由是:那一年,我们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从此开启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征程,实现了新中国历程的一次伟大转折。

  自 立

  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越大。”9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站在第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的讲坛上,发表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重大问题的看法。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首次亮相。

  胡锦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的这次“旋风式”出访,不到5天时间,接连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以及20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议题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国际舞台上,这种密集的高端多边外交并不多见。中国因素,正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天,首都国际机场出现史无前例的忙碌。当天,共有50多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抵达北京。整个2008年,中国一共接待了180多位外国高级领导人。而在20多年前,每年接待的元首或首脑级外国政要不过30位左右。外交部长杨洁篪说,在新中国历史上,这种盛况“从未有过”。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个建交国家到现在的171个国家,中国的朋友遍天下。

  1979年中美建交。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后来笑言:“我的生日是10月1日,和中国国庆节是同一天。所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总是说,我成为中国的朋友简直是命中注定。”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拥抱世界。今天,在这个星球上,谁也无法忽视中国的存在,中国同样需要广交五洲朋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国家不论大小贫富,都可以成为中国的朋友。中国文化“和而不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传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外交方略中。

  2009年,中国与最大邻国俄罗斯迎来建交60周年。借着“俄语年”的东风,中央电视台开通了俄语频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国段在漠河开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快速发展。

  得益于中国与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技术引进地。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高级别会议……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中国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管60年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与定位始终未变。

  9月21日,国际和平日到来之际,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的战士们发出一封《和平倡议书》,希望世界各种力量携起手来,为这片海域的安宁、和平、和谐共同努力。茫茫印度洋上,响起了嘹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在9月23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论坛上,胡锦涛表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中国的努力得到国际公认。英国气候组织8月发表研究报告,赞扬中国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低碳汽车、工业节能、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建筑以及城市规划四个方面取得骄人成绩。

  “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孔越发亲和。

  当“中国制造”的各种产品遍布全球后,世人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创造”所带来的价值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人文力量。孔子学院桃李遍五洲、埃菲尔铁塔披上“中国红”、伦敦市长为中国舞龙“画龙点睛”、三十几个国家过起了春节……由软实力而生成的一个友好、真诚、文明、开放的中国形象,在国家发展、国际交流的格局中,有着更为持续的影响。

  大国神采,因此飞扬。

  2008年10月,88岁的西默·托平再访中国时,已经从《纽约时报》总编辑任上退下。从当年的南京谈起,老人称“新旧中国的变化看起来就像一部科幻小说”,“60年里,中国人已经实现了毛泽东那一辈人的梦想,即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

  笃 信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社会主义

  时序进入2009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迷雾尚未消弭,经济复苏的“绿芽”仍可能面临寒潮的来袭。

  “7.1%”——中国经济的“半年报告”令人欣喜。“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可以帮助带动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低谷。”美联社这样评论。

  “中国是所有地区中经济复苏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经济回暖状况最好的国家。”美国铝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柯菲德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有效举措。

  赞美声中,中国并未放慢前行的脚步。在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新举措。

  安徽小岗村,30多年前,由这里的村民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如今,小岗村南推土机轰鸣,广东一家企业承租经营的1000多亩土地正在平整;村西,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工业园也在加紧建设……这个村庄正在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索。

  “告慰过去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前进。”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说:“小岗并不是重走原先意义上的集体道路,而是采用集体合作的一种市场化的道路。”

  开放同样未有穷期。广东深圳,29年前,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这里落户。当今,已从一座小镇成长为千万人口国际大都市的深圳,正在为发展重新定位。今日之“特”与昨日之“特”已有很大不同。深圳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的“三来一补”加工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三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前不久,深圳又拉开一次深层次、全方位行政机构改革的大幕,在经济“战场”已扮演多年“急先锋”角色并取得辉煌战果的特区,正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再次担当“先行军”。

  “改革的步子不能停,开放的步子不能停”,深圳市市长王荣说:“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为今后的经济持续增长奠定更好基础。”

  “中国步伐”之所以如此坚定,是因为人们笃信一个道路:只有沿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60年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社会主义。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

  历史的突破,在于中国所走的道路未曾有过模板;历史的垂青,在于中国关键时刻做出了选择,把握住机遇。

  今日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民主政治有序推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社会和谐正在破题。但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现代化的道路上并非一马平川。

  今日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赢得广泛认同。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体上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如果超越经济史的视角,放大到文明演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造就了一个经济发展奇迹,也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冲击下,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找到了内生演化的制度和体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说。

  在世界东方的这片广袤土地上,文明的演进已有数千年,百多年救亡图存的探索与抗争更是这个国家难以磨灭的印记。60年探索前行的脚步,30年改革开放的足迹,蓝图就是于2020年在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这是伟人的期待,寄寓着一个国家最深、最真的梦。

  (执笔:吴兢、薛原、刘维涛、王舒怀)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国庆60周年阅兵式央视全程采用高清直播
·108枚新型导弹将亮相国庆阅兵 身材更小威力更强
·高清电视专题片《神州大地看浙江》国庆前隆重推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