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难题如何破解?
集中力量先重点解决迫切需要
民生难题不少,该如何破解?陕西的思路是集中力量推进民生工程,努力在群众要求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领域实现新突破。
住房牵动千家万户,特别对低收入群体来说,这是一个迫切、紧要的问题。家住西安市泰和居保障性住房小区15楼的申裕民,入住新房6个多月了。“虽然是50平方米的廉租房,但两室一厅布局合理,水、电方便。”申裕民家是低保户,过去一直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民房里,而这次成为了保障房建设的受益者。
2011年,陕西保障房建设实际开工48.13万套,开工率107.36%,排全国第一。这个“第一”不是轻轻松松取得的。与其他地方一样,在保障房建设中,陕西也遇到不少困难,如何破解?
面对资金难题,陕西把地方债券的90%、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用于保障房建设,并依托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公司,创造了保障房建设融资的“陕西模式”。
面对土地难题,2011年3月底,一次性下达31202亩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指标,授权省国土资源厅直接审批列入计划的项目用地,对不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市县,停批商业开发用地,禁止进行土地招拍挂。
一面是高效建设,一面是制度规范,2011年陕西的保障房制度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体系:4月公布保障性住房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7月出台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9月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10月建成全省联网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形成了政策、土地、资金、质量、分配和管理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肯定。
另一个让陕西决策层特别牵挂的群体是山区的群众。陕西山区不少,其中陕南的秦巴山区和陕北的白于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
2010年,陕西决定实施避灾移民搬迁。2011年8月,出台《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移民搬迁,同时,陕西还制定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目前,陕南已搬迁3.8万户、15.2万人,陕北搬迁1.8万户、7.8万人。
还有一个不能等,治病救人不能等。
2011年,凤翔县横水镇吕村刘巧英在西安做了心脏手术,花了7.1万元。这么大的一笔费用,抵得上她所有的家当。由于参加了新农合,她只花了不到1000元。
2011年,陕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均达到70%,基层门诊统筹经过试点后实现了全覆盖。全省落实新农合资金60.53亿元,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230元,农民参合人数2631.66万、参合率97.1%。
同时,陕西还实施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行达标村卫生室药品“三统一”,使药价平均下降46.14%,百姓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改善民生动力何来?
发展积累了基础,发展提供了机会
“抓经济要会挣钱,抓民生要会花钱。促进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提升民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份,陕西对这一点的体会很深。
2007年,陕西经济总量5757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0763元和2645元;2008年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提高3.4和1.6个百分点。2009年和2010年,陕西生产总值8169亿元、1012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4129元、15695元和3438元、4105元。尤为可喜的是,陕西人均生产总值近三年连续迈上三个台阶,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3213美元、4008美元,2011年预计达到5090美元左右。2011年两会期间,省长赵正永代表省委、省政府坚定地表示,一定要把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一年过去,这一承诺已经兑现,而且形成制度。
陕西省有关部门一位负责人认为,陕西之所以能够集中更多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在于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创造和积累了更多社会财富,关键在于发展中既见物也见人,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最直接的影响是就业。
陕西把加快增收富民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借助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契机,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收入。
针对“零就业”家庭,陕西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行动,为他们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就业再就业补贴等政策帮扶,并要求每个街道和社区建立“零就业”家庭信息档案。
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2007年起,陕西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明确提出全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机构)每年至少培养培训50万人。
千方百计增加劳动者收入。从2008年起,陕西省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百万亩设施蔬菜、畜牧业收入倍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等七大工程,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城镇化的加速也在给更多人提供机会。
2010年,陕西城镇化率是46.5%,根据省“十二五”规划,201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7%,城镇人口达到2230万,这就意味着五年间,有更多的农民将转变为市民。
农民变市民,不仅是身份转换,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措施配套,积极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市场半径、产业要素等条件兴建小城镇,把当地农村劳动力与产业项目连接起来,在发展产业中建设小城镇,使农民不仅成为企业的劳动者,而且成为小城镇的居民。2011年,全省115万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