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胡适的愿望不能成真,但关于方言,一个最常用的动词,可能就是:拯救。
这两天,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很多人提议保护地方方言。比如,北京市有政协委员提议,在公立幼儿园开设北京方言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来保护北京独有的文化。再比如,上海人大代表书面建议,建设上海方言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
今年7岁的小轩是土生土长的福建泉州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对闽南语却是"不会说,连听也是一知半解"。从小只说普通话、发音标准、没有"地瓜腔",像小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今年,泉州市政协委员黄晓良就在政协会议上指出,现在的普通话教学方式让方言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
黄晓良:因为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是比较让人担忧的,作为闽南的家庭,现在小孩特别是低龄化的小孩,就开始不大让讲闽南话,学校也都没讲。这里面是有一个误区,这个观念是要被纠正的,就是说小孩如果从小讲闽南语,就会影响普通话的发音,这严重是个误区。这种应该讲是地方方言,这前头都是存在的,不只闽南话,地方方言的失遗现在是日趋严重。
今年,提出类似建议的不仅仅是泉州的黄晓良委员,北京的政协委员万建中也在微博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的教师,儿童每周上一节北京话的课程。上海人大代表朱云仙更是提议,要建设实体和虚拟的上海方言博物馆,以保护和传承好上海方言。但是,面对代表委员们对方言流失的恐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宏山却认为:方言的流失本就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社会现象。
杨宏山: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方言的使用量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这本身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一下子提出来要保护方言,听起来是有点危言耸听,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方言这种东西是不需要政府加以保护的,因为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个语言没有他的价值了,都不选择使用了,那么我们知道,语言也有它的生和死的问题,这个本身是一种社会的选择,不能说社会中某一种东西一减少,我们动辄就需要政府来进行保护,实际上这样一种思维,本身也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简单的理解。
但是在泉州政协委员黄晓良看来,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他恐慌的是随着方言而一起消失的地域文化。
黄晓良:语言的东西其实是一种言传身教,如果作为闽南人,以后经过子孙几代人,如果闽南话都说不好也听不好,那么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就很令人担忧了。大家其实很清楚,闽南话其实保存着我们古汉语的很多韵律,唐诗什么你如果用闽南语来诵吟,那个是非常有韵律的,像南音、梨园戏、高甲戏,这些都需要用闽南话来传承。
不少代表委员都提议,不但要保护方言,还要将各地的乡土地理和风土人情列入保护范围,并且加入到学校的课程当中。对此,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刘丹青认为,可以在不影响普通话教学的基础上,适当放开本地方言的兴趣教学。
刘丹青:目前的这个中国的大城市普遍就存在校园里面不让在课间、课外说方言,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太严厉了一点,教学语言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人员大流通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我们还是要照顾到全国范围内,很多方言区之间的人的交流,为了本地方言的传承,专门另外的开设一些,比如说不纳入学分的或者凭兴趣的一些课程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是在不影响教学语言,基本上是用普通话的大原则下是不违背的,但是课外来说也还是应当适当的放宽一点,但这个关系处理好也是需要技巧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