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礼文化如何延续
千百年来的老传统——送礼的味儿变了吗?
社会学专家郝教授认为,送礼应该回归最初传情达意的本义。“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礼随情走,不收重礼。”郝教授认为送礼图利益是歪风邪气,“学生来看我,提溜一瓶家乡老酒,我会欣然收下,如果提着人参鹿茸甚至现金,那么不求我办事儿也要拒之门外。”
郝教授说,今年春节,从不拘俗礼、给晚辈派发红包的自己,因为家中下一辈有了新生儿,为了补贴年轻的小两口奶粉钱,包了1000元红包,“真需要帮忙的时候,送上的才是礼。”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送礼的起源其实是互助,是提供对方所需,而不是看谁的礼品更贵。”“在乡土时代的田园社会中,人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礼尚往来的传统。”可见,送礼源于实际需求。
而背离实际需求的礼品回购现象反映出“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多出来要卖”。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这是消费者被商家诱导购物从而过度消费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这种过度繁荣的礼品经济不仅在中国存在,更被美国学者乔尔·沃德弗格视为美国的巨额负债、次贷危机、畸形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源头。
当然也有人认为,如今送礼这件事儿不能说已经变味儿了。计算在送礼中再自然不过,但谁说礼品当中不包含着感动和情分呢?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礼和利杂糅是常态,把送礼当成一种情感投资是无可厚非的。甚至送礼滋生腐败这事儿也是自古有之,“秦桧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该教授表示,可见送礼文化并不仅要回归本初,更需要与时俱进,“应该把人情往来和利益交换区隔开来,破除传统文化中利益往来也披着虚假的情感外衣的旧俗,礼文化才能升华。”
送礼更加坦诚和实际,本着守望相助的君子之风,将纯粹的利益交换划出“礼”的范畴,情比利重,也许送礼人和收礼人都会少了焦虑、后悔和忧心。
送礼异象学术趣解
送礼也是一门学问。人们的送礼行为也有趣地印证着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一些规律。
现象一:
礼品越贵越抢手,加价更要买,比如春节时候中国市场上的酒。
规律:这种有悖于“需求定律”的现象称为“吉芬现象”:某些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对其需求反而增加了。
解析:商家利用消费者“面子”心理造势,结果礼品价格水涨船高,消费者反而趋之若鹜。这折射出不少人对送礼存在认识误区,以为东西越贵重越能衬托出送礼人心意。
现象二:
礼品回购热,说明礼品中真正实用的是少数。送礼者往往付出高额成本购买绝大多数收礼者不急需的物品。
规律:符合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二八定律”,即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约20%,其余80%却是次要的。
解析:行为经济学的一般观点认为,普通人并不具备“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充分条件,消费者常常被商家诱导购物乃至过度消费。送礼如果只是跟风攀比,则会造成巨大浪费。
小议送礼
中国人民大学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赠送礼品属于一种私人交往。在馈赠礼品前要了解对方喜欢什么,了解人是尊重人的前提,投其所好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尊重为本”,礼品的价值是次要的,它所传递的情感与尊重是首要的。
深圳大学传播学教授王晓华:送礼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很常见,属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礼尚往来可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但如果送礼含有目的性,价值超出合理范围,构成行贿,不但触及法律,而且这礼也“变味”了。
网友“回家过年”:面子礼,伤不起。同事拜年在超市买了个新鲜桂圆果篮,打开傻了眼:扒开第一层桂圆,下面竟是厚厚一层粗树枝和湿树叶,占水果篮的一半,黑心啊!
网友“yueyue868”:春节变春“劫”。七大姑八大姨挨家挨户去拜访一圈下来,好几千就没了。本来发了年终奖还想存点儿呢,这下什么也存不下了。老公都不敢这个时候回老家了,老家还有一大堆人呢,还有小孩,想想就发颤。亲们,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礼品小史
上世纪
50年代“温饱型”:
一筐馒头回娘家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过年送礼仍旧以食物为主。年逾八旬的王女士说:“那个时候,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
60年代“精神型”:
红宝书走遍天下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时髦,政治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此外,《毛主席语录》等都是送人的好东西。这些书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实用型”:
三件宝物才算铁
少了春联鞭炮,少了年货糕点,甚至连假期都取消了。最常见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这些东西上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
80年代“健康型”:
拎包点心走亲戚
改革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不过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流行送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纸绳子捆起来。此外,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90年代“时尚型”:
烟酒从来不分家
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送礼也逐步开始讲求时尚。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带来的新鲜小玩意儿,像电子表、墨镜等。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气派又显身份,转送他人也很合适。
21世纪
00年代“档次型”:
送礼就要送健康
进入新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上升,礼品也水涨船高。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脑白金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荧屏。此外,奢侈品也浮出水面,比如化妆品、黄金珠宝、高档烟酒等。
10年代“品味型”:
数码不够再送卡
那些赤裸裸地表现出“我很贵”的礼品,逐渐不再被人们喜欢,送礼讲究价值不菲又别具一格。比如数码产品、书画、玉器等成为新宠。购物卡也很实用,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又方便收礼者使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