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广东兴宁市岗背镇榕树村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飘,人潮涌动,来自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台湾国家和地区的刘氏宗亲近2万人在此举行祭拜客家刘氏始祖开七公。
据了解,客家刘氏始祖开七公为南宋福建上杭人,因公卒于广东兴宁岗背,后人建开七公祠纪念。该祠堂有300多年历史,因其厚重的历史和客家宗族文化价值,2010年,被认定为“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开七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经过多次修缮扩大后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3堂2横1围计108间,上厅设“爱敬堂”,大门口有宽敞场地,下有半月形面积约一亩的大池塘,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该祠是由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刘氏后裔集资合建。原整体为灰瓦面、三合土夯筑、土木结构建筑,2006年6月重修为现在的琉璃瓦砖墙水泥建筑。
在宗祠围龙,建有中华文化长廊内容包括四部分:上下五千年、大汉雄风、百家姓和客家流源。俨然是中华文化大长廊。“这不仅展示了汉文化,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中华泱泱大国文化。”开七公二十四世孙刘俊方介绍。
木有根,水有源,宗族血脉联着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心。全球约有客家刘氏约四千万人。据刘俊方介绍,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和二十日都有海外刘氏后裔近千人不远万里,怀着虔诚的心来这里叩头跪拜,寻根谒祖。在人群中,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海外的刘氏后裔。“这是我第八次回来祭祖。”来自泰国的刘华说,“每次回来,看到这么多的宗亲,不管认识与否都热情地互相交流了解宗族情况,让我感受了家的温馨和亲情。”
祭祖激发了众多根在祖国大陆的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华人华裔的思乡之情,他们慎终追远,继承遗风,承前启后,增强了对家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祖在西晋“永嘉之乱”时期开始衣冠南渡,到唐末黄巢起义时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时始迁入广东,见证了客家人系出中原,根在河洛,一路披荆斩棘到南方、荜路蓝缕创业历史。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